首页 百科知识 急慢惊风总论(附慢脾风)

急慢惊风总论(附慢脾风)

时间:2023-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急惊属阳,用药以凉;慢惊属阴,用药以温。纲领如此,若折急慢惊风而言之,则暴烈为急惊,沉重为慢惊,而慢脾则又重而深矣。临床中,小儿出现频繁的抽搐和意识不清,即称为惊风。无热惊厥中,如低血糖、低血钙、脑肿瘤及某些心脏病引起的脑缺血、脑缺氧,某些脑疾患后遗症等多属于慢惊风。此外某些低热的惊厥,如结核性脑膜炎也属于慢性惊风范围。

阎孝忠曰:小儿急慢惊风,古无之,惟曰阴阳痫而已,所谓急慢者,后世名之耳,正如赤白痢之类是也。《直指方》云:急者属阳,阳盛而阴亏;慢者属阴,阳亏而阴盛。阳动而躁疾,阴静而迟缓。其始也,皆因脏腑虚而得之,虚能发热,热则生风。是以风生于肝,痰生于脾,惊出于心,热出于肺,而心亦主热,惊、风、痰、热合为四证,四证已具,八候生焉。凡搭眼摇头,张口出舌,唇红脸赤,面青眼青,泻青,太阳发际印堂青筋,三关虎口脉纹红紫或青者,皆惊风也。大抵热论虚实,证别逆顺,治有后先。盖实热为急惊,虚热为慢惊,慢惊本无热,所以发热者,虚使然耳。急惊属阳,用药以凉;慢惊属阴,用药以温。其不可以阴阳无别,故曰热论虚实者,此也。男搐左视左,女搐右视右,男眼上窜,女眼下窜,男握拇指出外,女握拇指入里,男引手挽左直右曲,女挽手右直左曲,皆为顺,反之则逆。亦有先搐左而后双搐者,但搐顺则无声,搐逆则有声。其指纹形势湾入里者顺,出外者逆,出入相半者难痊,故曰证别逆顺者,此也。凡热盛生惊,惊盛生风,风盛发搐,治搐先于截风,治风先于利惊,治惊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热。其若四证俱有,又当兼施并理,一或有遗,必生他证,故曰治有先后者,此也。纲领如此,若折急慢惊风而言之,则暴烈为急惊,沉重为慢惊,而慢脾则又重而深矣。

按:惊者,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其泻必青,渐生风而未至惊风也。夫惊邪入心,则面红脸赤,惕惕认啼。惊邪入肝,则面目俱青,眼青窜视。惊邪入肾,则面黑恶叫,啮乳咬牙。惊邪之肺,则面白淡黄。据脉视之,虚则散而濡,实则数而驶。治法镇惊化痰安神定志,亦须究竟其脏受病之处而调治之,然有所谓温惊,有所谓利惊,有所谓凉惊。虚者和之,热者凉之,是为活法也。

【附按】

临床中,小儿出现频繁的抽搐和意识不清,即称为惊风。惊风是一个证候,其原因很多,可见于多种疾病中,一般常发于1—5岁的小儿,其证凶险,变化迅速,为儿科危重急证之一。

1.有关“惊风”之名称 诚如阎孝忠在《阎氏小儿方论》中说:“小儿急慢惊,古书无之,帷曰阴阳痫,所谓急慢惊者,后世之名之耳。”考所谓“古书无之”,乃指“惊风”之病名在宋以前的医学文献中未载,一般皆与“痫”相混淆,例如《千金》和《外台》均以“惊痫”“风痫”“食痫”命名,直至北宋钱乙,方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始创“急惊”“慢惊”之独立病名,同时载有“五痫”病名。至此,“惊”与“痫”便区别开来。

后世某些医家将“惊”“痉”通用,如吴鞠通、吴锡横就有“惊风即痉”之说,这是根据“惊风”的主症即为痉挛而论的。近代中医儿科对小儿抽挛统称为惊风。

2.有关“惊风”之分类 惊风分作“急惊风”“慢惊风”“慢脾风”三证。

此处尚有“四证”“八候”“五病”等诸说。“四证”,指“惊、风、痰、热”;“八候”,指“搐、搦、掣、颤、反、引、窜、视”;“五病”,指“肝木之本病,至其相移,木邪侮土则脾病,木盛金衰则肺病,木火上炎则心病,木火伤阴则肾病”,并各有其症状,详于本卷。前者系指病因病机的分证,中者指证候种类,后者指病情的脏腑传变。

至若后世某些医书巧立名目,愈演愈繁,诸如天吊惊、看地惊、马蹄惊、弯弓惊、鹰爪惊、撒手惊、鲫鱼惊、蛇丝惊,乌鸦惊、潮热惊、膨胀惊……这正如《幼幼集成》所批评:“不究病源、妄立名色”“眩惑后人”而已,不足为辨证论治之依据,本卷均未选入,说明本书作者对前人资料取舍较为精当。

惊风,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小儿惊厥症(惊厥分为有热惊劂和无热惊厥)。现代医学认为,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备,兴奋容易泛化,因此,各种原因如高热、颅内感染、中毒、代谢紊乱等,均可引起惊厥。在有热惊厥中,如高热惊厥(良性惊厥)、化脓性脑膜炎、乙型脑炎、某些中毒性脑病等多属于急惊风。无热惊厥中,如低血糖、低血钙、脑肿瘤及某些心脏病引起的脑缺血、脑缺氧,某些脑疾患后遗症等多属于慢惊风。此外某些低热的惊厥,如结核性脑膜炎也属于慢性惊风范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