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热因诸脏所发

论热因诸脏所发

时间:2023-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婴方论》云:凡人之热,必乘阳邪而发。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历代儿科医家,均指出“发热”为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因此,在临床中必须注意对小儿生理性的体温升高与病理性发热的鉴别。反之,非上述因素影响,而体温突然升高,全身状况较差,兼有其他证候,或较长期发热及反复发热者,即属病态。应认真查明发热的原发病因,查看有无并发症,并予及时治疗。

《全婴方论》云:凡人之热,必乘阳邪而发。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邪正分争,客搏于皮肤,或恍惚而啼叫,或闷乱而喘粗。其变多端,或在表,或在时在,或似实,或似虚,或半表而半里,或半实而半虚。盖小儿气禀纯阳,脏腑生热,阴阳气变,熏蒸于外,致令身热也。夫肝热两眼赤痛,流泪羞明,或生翳障;心热则口内生疮,小便赤肿,淋沥不通;肺热则鼻衄不止,大腑秘结;脾热则多涎沫,口内长流;心脾热则生重舌、木舌;胃热则口作臭;肾热则耳聋,或出脓汁。至于五脏蕴蓄,风热毒气,则令面赤如绯,五心烦热,四脚温壮,痰涎壅盛,目涩多渴。若上冲咽喉,则与气血相搏,结聚壅盛,而成喉闭,危在顷刻也。《内经·刺热篇》云:脾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额上先赤;肺热病者,鼻上先赤;肝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间先赤。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其五脏所主热各不同,是不可以概论也。大抵热则生风,风则生悸矣。

【附按】

历代儿科医家,均指出“发热”为儿科临床中最常见的证候之一。“发热”即指体温异常升高。但小儿的体温,常可波动于一定范围,其短暂的体温高,而周身状况良好,则属于生理现象。这是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外界适应力差,对阴阳寒热调节力差的缘故。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不完善,其调节功能低下,体表面积相对地大,皮肤汗腺发育不良,尤其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肌肉不发达,运动力弱等,体温的物理性调节和化学性调节能力较差,故体温易于波动。小儿时期新陈代谢旺盛,尤其在摄取高蛋白、高热能饮食后,其体温更易升高。

而且小儿时期年龄越小,体温调节能力越差,其体温生理性的波动(包括体温升高)亦相应地明显。

因此,在临床中必须注意对小儿生理性的体温升高与病理性发热的鉴别。一般来说,小儿在哺乳、饮食、玩耍运动、哭啼后,或穿着衣被过厚,室温过高的环境下,体温暂时升高达37.5℃(腋温)左右(初生儿和婴儿有时可达38℃),而自觉良好,无其他异常证候,并在上述因素消除后,体温及时地恢复正常,则不属病态。反之,非上述因素影响,而体温突然升高,全身状况较差,兼有其他证候,或较长期(十天或两周以上)发热及反复发热者,即属病态。应认真查明发热的原发病因,查看有无并发症,并予及时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