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概念评估
(一)基础知识
1.自我概念的定义 自我概念指个体通过对自己的内在与外在特征,以及对他人反应的感知与体验所形成的自我认识和评价,是个体在与其心理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动态的、评价性的“自我肖像”。
2.自我概念的组成 自我概念由身体自我(即体像)、社会认同、自我认同和自尊四部分组成。
(1)体像:自我概念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对自己身体外形以及身体功能的认识与评价,包括外表、感觉反馈及内在的感觉,也就是整体的生理形象。体像是自我概念中最不稳定的部分,较易受疾病、手术或外伤的影响。
(2)社会认同:为个体对自己的社会人口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团体成员资格以及社会名誉、地位的认识与估计。
(3)自我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智力、能力、性情、道德水平等的认识与判断。
(4)自尊:指人们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不容他人任意歧视、侮辱的一种心理意识和情感体验。自尊源于对以上自我概念的正确认识,对自我价值、能力和成就的恰当评估。任何对自我的负性认识和评价都会影响个体的自尊。同时,自尊还与期望自我密切相关,是个体有意无意地将自我的估计与理想的自我进行比较而形成的。当自我估计与自我期望一致时,自尊得以提高,反之,则下降。
3.自我概念的形成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指出,自我概念是个体与他人相互作用的“社会化产物”,是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产生的。在婴儿期,人就有了对身体的感受,这时如果生理需求能够被满足,爱和温情能够被体验,便开始建立对自我的积极感受。随年龄增长,与周围人交往增多,就逐渐把自己观察和感知到的自我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内化到自己的判断中形成自我概念。
4.自我概念的影响因素 个体的自我概念并非一旦形成就不再改变,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1)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中,得到的社会反馈是积极的、令人身心愉快的,建立的自我概念就是良好的;反之,则是消极的。
(2)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变化:如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衰老过程中皮肤弹性的丧失与脱发、妊娠等,均可影响个体对自我的感知。
(3)文化、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经济状况。
(4)健康状况:健康状况改变,如疾病、手术、外伤等,可造成自我尤其体像的暂时或永久改变,此时需个体自我调节和适应。Norris认为个体适应体像改变的程度取决于体像改变的性质、对个体的意义、个体的适应能力、有重要意义的他人的反应以及个体获得的社会与家庭支持。
(5)职业和个人角色。
(二)社会关系情境评估
社会网通过各种情境,对个体自尊产生影响,形成其生活满意感,促进或阻碍其心理的成长。常见社会关系情境有四种。
1.局外人情境 局外人情境是由对个体不知情者构成的关系状态。一般而言,内敛性格的个体多不愿意过多地渗入局外人情境。担心个人心理一旦“露馅”,难免尴尬;或个体本人所自我标定的心理难以让其自信地与局外人平等地交往;或与正常人的接触会强化其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使之感到被动和不安。其实,只有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局外人才会毫无顾忌地将个体视为正常人而平等地与之自由交往。与局外人的成功互动对个体自尊心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在这种情境下最能感受到自己是正常人的体验,与其他人无异的体验,从中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以利心理的成长。
2.局内人情境 局内人情境是包括个体和了解个体内情的亲属、朋友等所组成的一种关系状态。促进个体心理成长的局内人情境应包括三个方面: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②一个融洽的生活学习环境。③一个合适的社会环境。
3.支持性情境 该情境强调社会关系的积极功能,主要包括情感支持和工具支持。社会支持通过支撑个体的自尊而改善其健康。支持性情境通过与个体分担痛苦、喜悦等知觉或情感体验,为个体提供精神依托,通过倾听其心理诉求、体验其精神世界(即共情)、积极关注其积极方面、尊重其不同的观点和习惯、真诚地对待其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自尊使其获得主观生活满意感。工具支持通过给个体提供生活、工作和经济上的实质援助,有利于个体获得客观满意感。支持性情境既具有积极效应又具有消极功能。如支持暗示个体是依赖性的或无能的,那么,它就可能产生痛苦的后果,引起个体对自救的怀疑,甚至满足于弱势地位,从而有损个体自立自强能力的恢复。为此,应大力提倡积极互动为个体创设支持性情境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培养个体的自救意识,支持的目的正是要达到不需支持的自立境界。
4.否定性情境 否定性情境强调社会关系的消极面。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个体对自身的看法映射别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按别人的知觉来塑造自我。批评性的或冲突性的互动传递给个体的信息,其诋毁个体自我的信息较积极支持自我的信息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研究发现,来自家庭的批评、敌意和分歧对个体慢性心理疾病的复发具有直接的意义。否定性情境常常可以产生对峙,它涉及3种矛盾:①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②思维、感受与其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③想象的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的差异。对峙通常或至少暂时性地给个人的和社会的平衡带来某些危机,但危机过程也同样被看做是一种与新的反应和导致新的发展相联系的有机增长过程,增长过程就是一系列无止境的自我对峙过程。
(三)评估方法、内容
1.交谈法 ①通过询问被评估者的姓名、年龄、职业、职务、受教育水平、经济来源、家庭、工作单位情况、引以为自豪的个人成就等方面的问题了解被评估者的人口学特征。②可以通过询问被评估者:“身体哪一部分对你来说最重要?你最喜欢你身体哪些部位而最不喜欢的又是哪些部位?在外表方面,你最希望自己有什么改变而他人又希望你有什么改变?这些改变对你的影响有哪些?你认为这些改变会影响他人对你的看法吗?”等问题,了解被评估者对自己身体的看法。③通过询问被评估者:“总体来说,你对自己满意吗?你觉得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处理工作和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如何?你对自己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满意吗?你的朋友、同事、领导如何评价你?”等问题,了解个体对自己智力、能力、性情、道德水平等的认识与判断。
2.观察法 观察被评估者的身高,体重,外貌与年龄的符合程度,穿着打扮是否得体,身体哪些部位有改变,是否与问诊者有目光交流,面部表情如何,是否有不愿见人、想隐退、不愿照镜子、不愿与他人交往、不愿看身体形象有改变的部位、不愿与别人讨论伤残或不愿听到这方面的谈论等行为表现,对体像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3.投射法 主要用于对儿童体像的评估。因儿童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回答问题,宜使用投射法。其方法为让小儿画自画像并对其进行解释。从中识别小儿对其体像改变的内心体验。
4.评定量表法 常用的有PieerHarries的儿童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针对有中级以上阅读能力的人设计的自我概念量表、Sears自我概念量表、Michigan青少年自我概念量表以及Coopersmith青少年自尊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表5-2-1)等。每个量表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应用时应仔细斟酌。
表5-2-1 Rosenberg自尊量表
使用指南:该量表含有10个有关测评自尊的项目,回答方式为非常同意(SA)、同意(A)、不同意(D)、很不同意(SD)。凡选择标有*号的答案表示自尊低下。
二、认知评估
(一)基础知识
认知是人们推测和判断客观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过去的经验及对有关线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信息的理解、分类、归纳、演绎以及计算。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力、语言和定向。
1.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也是人最基本的心理活动。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
2.记忆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反映。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在人的心理发展及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保证人正常生活的前提条件。记忆按信息在大脑中存留的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3.思维 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般特性和规律间接的、概括的反应。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通过感知和记忆,人们可以获得感性认识,而思维可进一步获得事物的本质特性,认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与规律性。
4.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某种事物的指向与集中,它本身并不是独立的心理活动过程,而是伴随心理过程并在其中起指向作用的心理活动。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选择有用信息,排除无用信息的干扰,这就是注意的指向性;注意的集中性表现在把心理活动集中在某件事上,体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性和强度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预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有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三种。
5.语言 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工具,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因此,语言和思维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体,共同反映人的认知水平。语言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方式,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利用语言互相传递信息,形成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
6.定向 是人们对现实的感觉,对过去、现在、将来的察觉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意识,包括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空间定向以及人物定向等。
(二)评估方法、内容
1.感知觉 通过询问被评估者:“你觉得最近视力有变化吗?你有夜间视物困难吗?你的视力对你的生活有何影响?你觉得你的听力有问题吗?你做过听力测试吗?你的听力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你觉得最近你的味觉、嗅觉有变化吗?能否辨别气味,能否尝出食物味道?你是否有度日如年感?”等问题,了解有无感知觉异常。个别被评估者还出现幻觉和错觉,如截肢后被评估者出现的“幻肢痛”,感到已经不复存在的肢体有蚁行感、牵拉感、疼痛感等异常感觉。
2.注意 无意注意能力可通过观察被评估者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如对所住病室来的新病人,开、关灯有无反应等进行判断。评估有意注意力的方法为指派一些任务让病人完成,如请其叙述自己入院以前的治疗经过,填写入院时有关的记录,同时观察其执行任务时的专注程度。对儿童或老人,应着重观察其能否有意识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具体事物。
3.记忆 评估短时记忆时,可让被评估者重复一句话或一组5~7个数字组成的数字串。评估长时记忆时可让被评估者说出其家人的名字,或叙述孩提时代的事件等。
4.概念 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对被评估者概念化能力的评估可在数次健康教育后,请被评估者概括其所患疾病的特征、所需的自理知识等,从中判断被评估者对这些知识进行概念化的能力。
5.理解力 评估理解力时,可请被评估者按指示做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动作,如要求被评估者关门、坐在椅子上,将右手放在左手的手心里,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搓擦手心,观察被评估者能否理解和执行指令。
6.推理 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包括演绎、归纳两种形式。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例到一般原理的推理;演绎则恰恰相反。评估推理能力时,评估者必须根据被评估者年龄特征提出问题。
7.洞察力 可让被评估者描述所处情形,再与实际情形作比较看有无差异。如让被评估者描述其对病房环境的观察。对更深一层洞察力的评估则可让被评估者解释格言、谚语或比喻。
8.判断力 评估时,可展示实物让被评估者说出其属性,也可通过评价被评估者对将来打算的现实性与可行性进行评估。但个体的判断能力常受个体情绪、智力、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并随年龄而变化,评估时应尽量排除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干扰。
9.语言能力
(1)评估方法:评估者可通过提出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问题让被评估者回答;让其重复评估者说过的一些简单词句;诵读单个、数个词、短句或一段文字;观察被评估者能否流利、恰当地陈述病史;能否说出一些物品的名称或用途;要求被评估者随便写出一些简单的字或短句或抄写一段字句等来检测被评估者的语言表达及对文字符号的理解。
(2)判断语言障碍类型:经以上评估发现有异常,应根据以下标准进一步明确其语言障碍类型。
1)运动性失语:由语言运动中枢病变所致。不能说话,或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字,常用词不当,对答和复述均有困难,但对他人的言语及书面文字能理解。
2)感觉性失语:不能理解他人的语言,也不能理解自己所言,发音用词错误,严重时别人完全听不懂。
3)命名性失语:称呼原熟悉的人名、物品名的能力丧失,但他人告知名称时,能辨别对、错,能说出物品使用方法。
4)失写:能听懂他人语言及认识书面文字,但不能书写或写出的句子有错误,抄写能力尚存。
5)失读:丧失对文字、图画等视觉符号的认识能力,以至不识词句、图画,常与失写同时存在。
6)构音困难:由发音器官病变或结构异常所致,表现为发音不清但用词正确。
10.定向力 可以通过询问被评估者:“现在是几点钟?今天是星期几?今年是哪一年?你现在住在什么地方?床旁桌放在床的左边还是右边?呼叫器在哪儿?你叫什么名字?你知道我是谁?”等问题来评估被评估者对时间、地点、空间和人物的定向力。
三、情绪和情感的评估
(一)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内心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来说,需求获得满足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则导致消极的情绪和情感。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情感是在情绪稳定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与社会性需求满足与否相联系的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而情绪则是暂时性的、与生理需求满足与否有关的心理活动,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通过情绪表达,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含有情感的因素。
3.情绪和情感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作为个体对客观世界的特殊反映形式,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①适应功能:调节个人情绪是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②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是驱使个体行为的动机。③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④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4.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情绪情感复杂多样。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把情绪情感分为好、恶、喜、怒、哀、乐六大类,中医更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法。现代心理学家将情绪情感划分为五类。①基本情绪情感: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包括满意、喜悦、快乐、紧张、焦虑、抑郁、愤怒、恐惧、悲哀、痛苦、绝望等。②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情感:包括惊奇、兴趣以及轻蔑、厌恶。③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情感:包括犹豫、自信和自卑,这三种情绪具有较强的社会性。④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其中爱是肯定情感的极端,恨是否定情感的极端。⑤正性情绪情感与负性情绪情感:凡能提高人的工作效能,增强人的体力和精力的积极情绪与情感为正性情绪情感,如满意、喜悦、快乐、惊奇、兴趣、自信、友爱等;凡是抑制人的活动效能,削弱人的体力和精力的消极情绪与情感为负性情绪情感,如抑郁、痛苦、悲哀、绝望、轻蔑、厌恶、自卑等。
5.常见的情绪 焦虑和抑郁是被评估者最常见也是最需要护理干预的情绪状态。
(1)焦虑:是人们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危险或重要事件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焦虑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几乎人人都有过焦虑的体验。有时一定程度的焦虑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无端的焦虑就属于病理性的。病理性的焦虑时出现对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的观念内容的害怕,并伴有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出汗、面色苍白、口发干、坐立不安等一系列的症状。
(2)抑郁:是一组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在抑郁状态下,个体会有悲观、失望、无助、冷漠、绝望等不良心境,并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在行为方面,个体会有活动水平下降,言语减少,兴趣减退,回避他人的特点。在生理功能方面,还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性欲减退、内脏功能下降及自主神经紊乱的症状。
(二)评估方法、内容
1.交谈法 通过询问被评估者:“您如何描述您此时和平时的情绪?有什么事情使您感到特别高兴、忧虑或沮丧?这样的情绪存在多久了?”等问题,收集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观资料。
2.观察法 情绪和情感活动中,机体所发生的外部表现和内部变化是和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功能相互联系的,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生理上可有呼吸、循环、皮肤电反应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因此,观察时应重点注意有无面色苍白、呼吸和心率加速、血压升高、出冷汗、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表现。
3.量表评定法 是评估情绪情感较为客观的方法,常用的有Avillo的情绪情感形容词量表(表5-2-2),Zung的焦虑状态量表(表5-2-3)和Zung的抑郁状态量表(表5-2-4)。
表5-2-2 Avillo情绪情感形容词量表
使用指南:该表共有12对意思相反的形容词,让被评估者从每一组形容词中选出符合其目前情绪与情感的词,并给予相应得分。总分在84分以上,提示情绪情感积极,否则,提示情绪情感消极。该表特别适合于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情绪情感或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定位不明者。
表5-2-3 焦虑状态自评量表
续表
使用指南:请被评估者仔细阅读每一个项目,将意思理解后根据最近一周的实际情况在适当的地方打钩。如被评估者看不懂问题内容,可由评估者逐项念给被评估者听,然后由被评估者自己做出决定。每一项目按1、2、3、4、四级评分。评定完后将20项评分相加,得总分,然后乘以1.25,取其整数部分,即得到标准总分。正常总分值为50份以下。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70~79分,重度焦虑。
表5-2-4 抑郁状态自评量表
续表
使用指南:同焦虑状态自评量表。每个项目评分方法按1、2、3、4(负性陈述),或4、3、2、1(正性陈述)四级评分。正常标准总分值50分以下。50~59分,轻度焦虑;60~69分,中度焦虑;70~79分,重度焦虑。
四、个性评估
(一)基础知识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性。整体性指个性的心理全貌,是能力、气质、性格构成的有机整体。独特性指个体特有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稳定性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趋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社会性是指在个性形成过程中,既有生物遗传因素作用,也受后天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个性既有生物学属性,也有社会属性。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性格特征组成性格类型,体现在具体人身上就形成这个人特有的性格结构,而一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其性格结构制约。现代心理学家根据性格特性向相反两个方向发展所确立的对立类型将性格分为内外倾向型、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A型性格和B型性格等。
1.内外倾向型 外倾者的兴趣和关注点朝向外部事物,其心理活动主要由外界与自身的关系引起和支配。内倾者的关注点指向主体自身,按自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活动。外倾型者性格活泼、开朗、热情、自信、善交往、勇于进取、适应力强;内倾型者注重内心活动、好沉思、善内省、孤僻寡言、缺乏自信、反应缓慢、多愁善感,较难适应环境。
2.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者往往倾向于更多地利用自身内在的参照标志去主动地对信息进行加工。这类人社会敏感性差,对他人不感兴趣,不善社会交往。在活动中易于发挥自己的能力,比较有创造性,有时喜欢把意志强加于人,带有支配倾向。场依存型者常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主见,受暗示性强。这类人常对他人感兴趣,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会交际。
3.A型性格和B型性格 A型性格的人常充满成功的理想,进取心特别强,性情急躁、情绪不稳、爱发脾气。他们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或敌意。醉心于工作、行动敏捷、办事效率高,但缺乏耐性,常有时间紧迫感等特点。B型性格的人是非竞争型的,常悠闲自得,无时间紧迫感;处事有耐心,容忍力强,很少有敌意,遇到阻碍反应平静,情绪稳定。
(二)评估方法、内容
1.会谈法 通过询问被评估者诸如“面对困难,你一般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遇到不愉快或伤心的事,你是尽量说出来还是闷在心里?”等问题来了解其在各种情况下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2.观察法 观察被评估者的言行、情感、意志、态度的外部表现,如开朗还是活泼、感情外露还是内藏、意志脆弱还是坚强、作决定和事情依赖别人还是独立完成。
3.作品分析法 收集被评估者的书信、日记等,分析其对各种事物所持观点、态度。
最后,综合分析所有资料,从中找出被评估者的性格特征和类型。
五、角色与角色适应评估
(一)基础知识
1.角色的定义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Mead GH)于20世纪30年代将原本是戏剧术语“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人就是所扮演的各种角色的总合。社会角色是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人的社会地位与身份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会有所不同,所以一个人可以同时或相继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2.角色分类 ①第一角色:也称基本角色。它决定个体的主体行为,是由每个人的年龄、性别所赋予的角色,如儿童、妇女、老人等。②第二角色:又称一般角色。是个体为完成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特定任务,由所处社会情形和职业所确定的角色,如母亲角色、护士角色等。③第三角色:也称独立角色。是为完成某些暂时性发展任务而临时承担的角色。大多是可选择的,但有时是不可选择的,如护理学会会员,病人角色。角色的分类是相对的,可在不同情况下相互转化。如病人角色,因为疾病是暂时的,可视为第三角色,然而当疾病变成慢性病时,病人角色也随之成为第二角色。
3.角色的形成 角色的形成经历了角色认知和角色表现两个阶段。角色认知是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身份、地位以及各种社会角色的区别与联系的过程。模仿是角色认知的基础,先对角色产生总体印象,然后深入角色的各个部分认识角色的权利和义务。角色表现是个体行为达到自己所认识的角色要求而采取行动的过程,也是角色成熟的过程。
4.角色适应不良 当个体的角色表现与角色期望不协调或无法到达到角色期望的要求时发生的身心行为反应。角色适应不良会给个体带来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反应。生理反应:可有疲乏、头痛、头晕、睡眠障碍、心率加快、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等症状和体征。心理反应:可产生紧张、焦虑、易激惹、自责、抑郁、甚至绝望等不良情绪。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角色冲突:是指角色期望与角色表现之间差距太大,使个体难以适应而发生的心理冲突与行为矛盾。引起角色冲突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个体需同时承担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时间或精力上相互冲突的角色,二是对同一角色的角色期望标准不一致。
(2)角色模糊:指个体对角色期望不明确,不知道承担这个角色应该如何行动而造成的不适应反应。导致角色模糊的原因有角色期望太复杂、角色改变的速度太快、主要角色与互补角色间沟通不良等。
(3)角色匹配不当:指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价值观或自我能力与其角色期望不匹配。
(4)角色负荷过重和角色负荷不足:前者指个体角色行为难以达到过高的角色期望,后者则为对个体的角色期望过低而使其能力不能完全发挥。角色负荷过重或不足是相对的,与个体的知识、技能、经历、观念以及动机是否与角色需求吻合有关。
5.病人角色 当个体患病时,不管是否得到医生证实,均无可选择地进入病人角色。病人角色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①有生理或心理的异常或出现有医学意义的阳性体征。②应得到社会承认,主要是医生以有关医学标准认其疾病状态。③处于病人角色的个体有其特殊的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
(1)病人角色特点:①脱离或部分脱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免除平日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②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无直接责任,处于一种需要照顾的状态。③病人有积极配合医疗护理、恢复自身健康的义务。④病人有享受治疗护理、知情同意、寻求健康保健信息、要求保密的权利。
(2)病人角色适应不良:由于病人角色的不可选择性,使个体在进入或脱离病人角色过程中,常发生角色适应不良。
病人角色冲突:病人在角色转换中,不愿或不能放弃原有的角色行为,与病人角色行为冲突。原有的社会角色心理定势、行为习惯强烈地干扰病人对病人角色的选择与认同,多见于承担较多社会或家庭责任,而且事业心、责任心较强的人。
病人角色缺如:指个体患病后不承认或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病人,没有或拒绝认同病人角色。多见于缺乏医疗知识的人(因不能识别疾病而不认同病人角色)、经济紧张的人(怕花钱而不愿治病)及因社会文化的原因,认为不需要治疗而没有进入病人角色的人。
病人角色消退:已经进入病人角色后,由于家庭、工作环境的变化对其提出新的角色要求,而使病人从病人角色中退出。如家属突发急病,工作单位发生事故等均可导致病人角色减退。
病人角色强化:与角色消退相反,病人表现为进入角色并接受一定治疗后,过分认同疾病状态,出现行为固着,对康复后要承担的其他社会角色感到恐惧不安。主要表现为对所患疾病过分关心,过度依赖医院环境,不愿承认病情好转或治愈,不愿脱离医护人员的帮助等。
病人角色恐惧:患病后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疾病,夸大疾病影响和可能的严重后果,对治疗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悲观失望,在疾病过程中有较多的担心、害怕、恐惧等消极情绪反应。
不同的人对病人角色的适应程度和适应反应不同,适应与否与年龄、性别、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年轻人对病人角色相对淡漠,而老年人由于体力衰退容易发生角色强化;女性病人相对容易发生角色强化、消退、冲突等角色适应不良反应;家庭支持系统强的病人较能容易适应病人角色;经济状况差的病人容易产生角色消退或缺如。另外,病人角色适应还与环境、人际关系、病室气氛等有关。融洽的护患关系、优美的病室环境、愉悦的病室气氛有利于病人适应角色。
(二)评估方法、内容
1.会谈法 通过询问被评估者:“你从事什么职业?担任什么职位?目前在家庭、单位或社会所承担的角色与任务有哪些?你觉得目前的工作与你的身份是否相称?是否合理?是否能体现你的价值?你是否清楚所承担角色的权利与义务,觉得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数量与责任是否合适?你觉得住院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你有什么影响?能否安心养病?有无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紧张、抑郁等表现”等问题,了解被评估者所承担的角色数量,角色的感知和满意度以及是否存在角色紧张。
2.观察法 主要观察有无疲乏、心悸、易激惹、忽略自己和疾病、缺乏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等角色适应不良的身心行为反应。
六、压力与压力应对评估
(一)基础知识
1.压力的定义 心理行为学中的压力是指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的反应,是机体对刺激的反应状态,而不是刺激本身。
2.压力源 一切使机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刺激因素均称为压力源。包括:①生理因素:如饥饿、疼痛、疲劳、失眠、疾病、手术、外伤、内分泌失调、衰老等。②心理因素:焦虑、恐惧、孤独、无助、缺乏自信等。③环境因素:寒冷、炎热、射线、噪音、空气污染、生活环境改变等。④社会文化因素:如家庭功能失调、职业压力、经济困难、角色改变、文化差异等。
3.压力反应 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身心反应。①生理反应:如失眠或睡眠过多、厌食或暴食、疲乏、头痛、气短、心率增加、心律失常、收缩压升高、应激性溃疡等。②情绪反应:如焦虑、恐惧、抑郁、过度依赖和失助感、自怜、愤怒等。③认知反应:如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感知混乱、判断失误、定向障碍等。④行为反应:如逃避与回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无助与自怜、物质滥用等。
4.压力应对 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人们常用的压力应对方式可归纳为情感式和问题式两类(表5-2-5)。其中,情感式应对方式侧重于调节和控制应激时的情绪反应,从而降低烦恼并维持一种适当的内部状态;而问题式应对指向压力源,倾向于通过有计划地采取行动,寻求排除或改变压力源所致影响的方法,把握压力情境中的积极特征,用于处理导致压力的情景本身,或者回避问题本身。
表5-2-5应对方式表
续表
个人应对压力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应激反应等各种应激有关因素以及性别、年龄、文化、职业、身体素质等。人们遇到不同的生活事件,通常会采用多种应对策略。一般而言,面临的压力越多、压力源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所产生的压力反应就越难应对。有成功应对经验、意志顽强、良好家庭、社会支持的人能正确处理并能适应压力。
5.有效应对标准 有效应对的判断标准包括:①压力反应维持在可控制的限度内。②希望和勇气被激发。③自我价值感得到维持。④人际、社会以及经济处境改善。⑤生理功能康复得以促进。
(二)评估方法与内容
1.交谈法 通过询问被评估者诸如:“目前,让你感到有压力或紧张焦虑的事情有哪些?近来你的生活有哪些改变?日常生活中让你感到有压力和烦恼的事情有哪些?你所处的环境是否让你紧张不安或烦恼?你是否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你的经济状况以及与你的家人的关系如何?这件事对你意味着什么,是否有能力应付?你通常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压力,措施是否有效?”等问题来了解被评估者面临的压力源、压力感知、压力应对方式以及压力缓解情况。
2.观察法 观察评估者有无失眠、厌食、胃痛、疲乏、气短、心悸、等生理方面的反应;有无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反应;有无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解决问题能力下降等认知反应;有无自杀或暴力倾向等行为。
3.评定量表法 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来衡量压力对个体健康影响的常用量表有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表5-2-6)和住院病人压力评定量表(表5-2-7)。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用于测评近1年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对个体的影响,预测个体出现健康问题的可能性。住院压力评定量表用于测评病人住院期间可能经历的压力。这两个量表主要用于压力源评估,累积分越高,压力越大。用于评估应对方式的常用量表为Jaloviee应对方式量表(表5-2-8)。该表罗列了人们常用的41种常用的压力应对方式。使用时,请被评估者仔细阅读,选择其使用每一种压力应对方式的频率。
表5-2-6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
续表
评价标准:生活事件单位总和超过300分者,80%可能患病;生活事件单位总和为150~300分者,50%可能患病;生活事件单位总和小于150分者,30%可能患病。
表5-2-7 住院病人压力评定量表
表5-2-8 Jaloviee应对方式评定量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