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人畜共患的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蚊虫通过叮咬病猪后10~12天再叮咬人进行传播。发病者多为10岁以下儿童。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乙脑多在夏秋季节流行,热带地区全年均可发生。主要临床表现:高热、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症状和体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神经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
(2)狂犬病。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又称恐水症。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带狂犬病毒的狗,其次是猫、狼等家养或野生动物,在临床症状出现前3~5天及整个病期都具有传染性。人类主要通过被带病毒的狗、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而感染,或伤口被带病毒的唾液玷污感染。人群对狂犬病普遍易感。潜伏期通常为l~3个月,偶尔短至10天或长至数年。主要临床表现:患病后表现为高度恐惧、狂躁不安、恐水、怕风、怕光、怕声响等,并逐渐出现咽喉肌痉挛、流口水、全身迟缓性瘫痪症状,最终因瘫痪而致死亡,病死率几乎100%。
(3)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为传染源。疟疾经蚊虫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以高度流行区的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域的外来人员发病率较高。感染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持久。潜伏期通常为12~30天。疟疾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其次为温带。发病以夏秋季较多,但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不受季节限制。主要临床表现:疟疾以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典型症状为突发的寒战、高热,寒战持续10分钟至2小时,同时体温迅速上升,全身酸痛乏力,但神志清楚,发热2~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持续1~2小时后进入间歇期。疟疾初发时,发热可不规律,发作数次后呈周期性发作,以上症状循环出现。其他症状还包括头痛、疲倦、食欲不振及肌肉疼痛。间日疟和三日疟预后良好。恶性疟可有脑型疟疾,其病死率高。
(4)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的成虫寄生在人体肝、脾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血吸虫病为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传染源是被血吸虫感染的人、家畜。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称为疫水。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人患血吸虫病是因为皮肤黏膜接触疫水而被感染。只要不接触疫水就不会得血吸虫病,因此,应避免在有钉螺的水域游泳和戏水。人对血吸虫病普遍易感。潜伏期平均为40天,多数在3周至2个月。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部分省份,感染多发生在春季和夏秋季节。主要临床表现:急性期可出现畏寒、高热、皮肤过敏表现和腹痛、腹泻等症状;慢性期可出现腹泻、腹水、肝脾肿大等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