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我们到哪里去?未来走向
汉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建构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历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汉族会到哪里去呢?换一句话说,汉族的未来走向如何呢?
纵观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大约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战国,及至秦汉的统一,中国民族关系一直沿着从多元走向华夏“一体”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是华夏族的横空出世,此为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从两汉一直到明清,中国民族关系一直沿着“汉化”的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汉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形成为世界第一大民族。
第三阶段,从近代开始悄然而入的民族概念,四两拨千斤,轻而易举地拨转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两千多年来以民族融合为主流的大方向。因此,尽管清末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主要集中在“推翻清代王朝”上,但坚冰已经打破,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从此开始改变,中国民族融合雪球的滚动开始向中华民族凝聚的方向滚动。这样,从鸦片战争后民族概念的引入拨转了中国民族融合的大方向,到甲午战争后的民族危机激活了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再到五四运动升华了中国人的中华民族意识,最后到抗日战争激发了中华民族意识的全面高涨,给我们勾勒出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方向开始转向的路线图,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方向开始锁定中华民族的大方向!
事实上,我们考察了汉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和结构这样一个案例样本,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是有启示的。
启示一:从汉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从公元前21世纪夏,到公元3世纪初东汉灭亡,前后2300余年,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这个更高认同层次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也绝对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过程应该比汉族漫长得多,不是漫长一二百年,也不是三五百年,而是一两千年。
走向未来
启示二:汉族的结构复杂,内部差异巨大,构成汉族的族群很多,人口多少不等,文化因素的认同也不一样,有的成片聚居,如闽南人、广府人等;有的大分散、小聚居,如客家人、平话人等,有的处于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呈“族群岛”,如广西的“高山汉”等;有的聚居在城市,如北京人、苏州人等;有的聚居在农村,如贵州的屯堡人等;这样,由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族群组成的汉族,构建了汉族“多元一体”的结构模式。在这里,各个族群单位是“多元”,汉族是“一体”。从汉族的结构,可以看到形成不久的中华民族也是有族群结构的,其结构比汉族更复杂,内部差异更巨大,构成中华民族的族群会更多更多。
启示三:汉族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汉族是一个内部差异巨大,但同时又是一个被高度认同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汉族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却达到了“和而不同”高度认同的境界。对此,可以举出一些特殊的例子来说明。如甘肃永昌县“古罗马人”,虽然有许多的证据表明“永昌罗马人”之说为伪说,但中国典籍中史不绝书地记载着这一区域存在一股强大的非汉族势力,他们被冠以为虔、骊旰、秦胡、卢水胡等称谓,他们曾支持过董卓、马超,曾参与建立北凉、后赵等割据政权,隋朝以后他们逐渐与当地汉族融合。学术界对他们的血统来历一直有分歧,较有影响的有伊朗塞种人说、希腊帕特里亚人说,诸说都肯定他们属于印欧人种,即白种人。只有苍苍莽莽的祁连山才知道这个神秘种族的真正来历,才知道他们几千年来与汉族争斗、融合的每一个细节。但不管永昌县“古罗马人”体质特征与汉族有多么不同,今天的永昌县“古罗马人”习俗、语言,乃至他们身上的质朴与浮夸,都是中国农民式的;他们填写有关表格时,在民族一栏上,都工工整整地写着:汉族。[1]不仅如此,河南开封市的“犹太人”[2]、福建泉州市锡兰王子的后裔[3]、广东鹤山市鲜卑族的后裔[4]等,填写有关表格时,在民族一栏上,也都工工整整地写着:汉族。这类事例,不胜枚举,都证明了汉族内部尽管差异巨大,但却高度认同,真正达到了“和而不同”的境界。汉族起源的“多元”,经过长期的互动、磨合、整合和认同,终于“混血”而成为高度认同的“一体”。从汉族的这种整体性,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也一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整体,人们不仅在学术上、文化上高度认同中华民族,也一定会在政治上、法律上高度认同中华民族。
启示四:汉族之所以能从多元走向一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认同强化了汉族的凝聚力。人类学家们认为:人是文化的动物。不同的族群能否凝聚成一个民族,关键在于文化的认同。以汉族滚雪球的形成为例,夏、商、周、楚以及越诸族之间之所以能在滚动发展中凝聚成雪球,而且越滚越结实,文化认同是其重要的原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使汉族在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雪球凝聚,在越滚越大的同时,也越滚越结实了。从汉族的这种凝聚性,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这种凝聚力一定会使中华民族这个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汉族这个案例样本中,我们既可以把汉族当做中国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也可以从中窥见中华民族的未来将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多元一体”。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对于古老汉族的发展来说,如果说两汉是其幼年时期,隋唐是其青年时期,明清是其中年时期,近代则是其老年时期,这是民族发展规律之使然。从清帝国前期即开始的满汉融合,满族汉化,历经267年(1644~1911年)最终并没有彻底完成,其根本原因是世界变了,时代变了,一个长期封闭自守的中国开始融入国际社会,民族概念的引入和应用,民族意识的觉醒和高涨,从此改变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方向,中华民族这个雪球,开始在中国滚动。
汉族将与中国其他所有的民族一道,凝聚和融合在中华民族之中!
这就是汉族的未来走向。
【注释】
[1]张齐:《他们是古罗马人的后裔吗?》,载《羊城晚报》2000年2月10日,A1版。
[2]陈剑平:《翻读开封千年“犹太史”》,载《羊城晚报》2000年2月11日,A1、A6版。
[3]陈初越、李开远:《锡兰王子后裔隐身泉州》,载《羊城晚报》2000年2月21日,A1版。
[4]胡育颖、胡杰:《鹤山源氏源出鲜卑》,载《羊城晚报》2000年2月22日,A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