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要想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必须重视中医药基石学科的建设。2013年,我主持召开了9场专题论证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对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即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只能成为一个普通中医;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会成为一个出色名医;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医古文等课程,会成为一个名医大家。
我带领主管教学的李建生副院长,教务处张大伟处长,基础医学院、药学院的领导和专家,对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进行了精心的顶层设计。首先界定了中医药基石学科的范围,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医古文、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国学文化课程。继而上院长办公会认真研究讨论,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医基石学科建设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决定从八个方面加强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第一,管理体制实行教研室和学科建制并行;第二,师资队伍实施“引进与培养并举”等多途径、多形式的人才培养规划;第三,修订本科基石学科的教学方案,调整课程体系;第四,学校设立中医基石学科教学专项研究资助项目;第五,在科研立项和奖项申报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第六,学校出面协调,为中医基石学科建立临床基地;第七,在研究生招生名额等方面给予倾斜;第八,学校投入专项经费用于中医基石学科建设。
上述举措极大地调动了中医药基石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引起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的高度关注,认为加强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是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2014年、2015年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校长论坛上,我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基石学科建设”的主题报告,获得与会校长的一致好评。
这几年,以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考研方面、中医药执业医药师考试方面、参加全国中医药知识专业大赛方面,均取得很好的成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我校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总结为“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学术流派”的模式。
2014年11月24日,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为组长,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教授为副组长,特邀美国华美中医学院梁慎平教授等国内外同行专家,对我校中医药教学改革和中医学专业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检查和认证。张院士和检查组的专家们对学校以“突出仲景,注重传承”的办学特色高度认可,对“中医药传承人才、中医药应用人才、医药相关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方法给予了鼓励和指导。张院士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到主要承担中医专业认证的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亲自主持召开学生座谈会,对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教学管理、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专家组一致对学校近年来“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班”的中医药传承人才的培养方法给予了赞扬。专家们一致认为,学校的办学定位准确、思路清晰、特色突出,符合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各项要求,符合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的规律。2015年10月仲景学术传承班的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中国教育报、中国中医药报、河南日报等媒体对我校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举措做了翔实的报道,学校声誉及地位明显提升。
2014年、2015年,学校委托麦可斯教育评价公司(第三方评价),对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考研情况、社会的评价情况进行多方位的调查,多种数据显示,学生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2009年5月10日,我校召开教学改革论证会,提出“中医药三类人才”培养方案。我向老教授、老专家介绍相关情况
朱光教授、贾成祥教授、陈玉龙教授在面试仲景学术传承班学生
2011年3月31日,我校召开首届仲景班座谈会,时任省卫生厅副厅长、省中医管理局局长夏祖昌,副局长韩新峰,业务处处长张健锋等出席了座谈会
2011年3月31日下午,我校首届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专业拜师仪式在东明路校区第一教学楼十楼会议室举行。图为部分师生合影留念
药学院给中药传承班的学生举行拜师仪式
到洛阳正骨医院看望平乐正骨传承班的学生
2014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老校长严世芸到我校指导通识教育
2015年11月13-14日,我校仲景学术传承班的学生参加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图为我校选手团结协作、沉着应对,取得优异成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