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个出版平台提供数字书籍

多个出版平台提供数字书籍

时间:2023-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出版单位意识到,只有手机出版给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甚至已经成为他们数字出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对于上述部分出版社来说,手机出版甚至是数字出版业务的唯一收入来源。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创下了新的全球纪录。《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新

自从2010年末,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在国民经济的某些领域,一些行业中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企业已经展现出与第二大经济体相称的大国自信,但是在文化领域,特别是在新闻出版广电领域,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冲击,从业者还在本行业与科技融合的道路上迷茫地探索,尚未形成与经济强国相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闻出版业要在新技术的冲击下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借助科技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有自信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手机出版是其探索的重要领域之一。

2012年到2013年的手机出版产业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也算是亮点颇多,除了继续领先数字出版产业整体发展速度外,还有其他的助力因素在推动着手机出版的扩展壮大:全国手机用户已达到10亿,手机出版业务已成为部分出版企业数字出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智能手机得到普及,已成为最重要的阅读终端;更多的出版社和渠道商合作,优质内容资源不断进入中下游环节;“大数据”概念的兴起,使个性化推荐和专业化的服务等完善着手机出版的服务功能等。如果说互联网时代是以开放、免费、共享为基础的资讯内容时代,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则是以收费为基础,以服务用户为目的的优质版权内容时代。手机出版前景充满希望。

(一)手机出版已经成为部分出版企业数字出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单位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出版业拓展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认识,传统出版企业已经纷纷开始了数字出版领域的探索之路,不断在在线教育平台、特色数据库、电子图书、网络报刊、手机出版等方面推出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但到目前为止,这些举措绝大部分还没有赢利空间,虽有些专业出版企业已经在在线教育平台、特色数据库等方面有所收益,可收益并不多。对于全国大部分非专业类出版社来说,数字出版几乎没有较好的赢利点。

手机作为一种传播载体的不断强化,特别是10亿手机用户规模,为手机出版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些出版单位意识到,只有手机出版给自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甚至已经成为他们数字出版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2012年浙江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产品的布局中,互联网出版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200万,手机出版带来的净利润达到了500万,二者的发展差距明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每年也有两三百万的收入来自移动阅读。还有人民大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人民大学出版社每月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获得的分账在30-40万元,作家出版社在电商平台、App平台和运营商平台收入中,主要收入也是来自运营商基地,这两家出版社的手机出版收入已占到数字出版总收入的八成左右。对于上述部分出版社来说,手机出版甚至是数字出版业务的唯一收入来源。

图1

注:互联网网民规模等于电脑网民规模与手机网民规模之和

(二)智能手机成为最重要的阅读终端

2012年手机网民增长迅猛,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阅读终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2006年我国互联网网民为1.11亿,几乎全部是电脑网民,用手机上网作为一种新方式才刚刚兴起,短短6年时间,互联网网民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则从2006年的0.17亿发展到2012年的4.2亿,手机网民在整个互联网网民中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12.41%增长到2012年的74.47%,电脑网民与手机网民的此消彼长非常明显(如下图)。由此可见,手机网民已由刚开始的“少数派”、“非主流”变成现在的主流用户了,这是任何一个商家都无法忽视的市场基础。

手机网民的快速普及得益于智能大屏手机的风行。2012年,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已经创下了新的全球纪录。据统计,目前我国用户拥有的智能手机已达到3.8亿台[1],并且还在快速增长。火爆的市场引来众多手机生产商的介入,带来智能手机品牌种类的不断丰富,在著名的电子产品销售网站中关村在线上就可以看到,除了热销我们熟悉的国际手机品牌苹果、三星、黑莓、诺基亚和HTC以外,还出现了许多像小米、经纬、小辣椒、爱国者、七喜、青橙、17Vee等名目繁多的国内新品牌。甚至著名互联网企业如阿里巴巴、盛大、百度、网易也纷纷加入到智能手机的生产行列中。

智能手机市场的繁荣也进一步带动了手机阅读市场的繁荣,一时间,用大屏智能手机阅读小说、新闻、杂志、动漫等,几乎成了时尚。智能手机阅读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使智能手机成为最重要的阅读终端,这必将对未来的新闻出版业和其他商业服务产生重要影响。

(三)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提升手机出版服务功能

2012年到现在被大家提及较多的一个词就是“大数据”。大数据这一概念最早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主要是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能力、挖掘技术,是由于商业自动化导致海量数据的出现,使决策者需要通过数据挖掘对市场得出精准的判断。

近年来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出乎人们的想象。业内人士分析,2020年,全球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数据量将达35ZB[2],是2009年全球存储量的40倍。而在2010年底,根据IDC的统计,全球数据量已经达到了120万PB。如果将这些数据都刻录在DVD上,那么把这些DVD盘片堆叠起来就可以从地球垒到月球一个来回。与此同时,伴随着移动智能终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网络中数据流量的增长速度也非常迅猛。思科预计,从2011年开始,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年增长率将保持在50%以上,并处于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到2016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达到2011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的18倍,达到129.6艾字节。

数据的疯狂增长需要有处理海量信息的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决策者做出更有针对性的判断,更好地服务用户。手机出版信息是海量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一部分,如何更好地利用微博网络、QQ网络、微信网络等其他社交网络,掌握用户的行为特点与喜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符合自己的阅读作品和兴趣需求,是摆在每一个手机内容提供商面前的难题。对于从事手机阅读的公司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探索各种各样的服务。正如北京多看科技有限公司对大数据使用的畅想那样:“将来每一个读者看到的多看都会是不一样的,我们会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和口味向他们推送最适当的图书,用户喜欢看网络小说,那他看到的是一个以小说为主的多看,喜欢看历史书的读者也将看到一个全是历史书的多看。”

(四)手机出版优质内容资源不断丰富

《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企业发展以网络出版、手机出版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出版等新兴业态。如果说前几年,传统出版商因为版权、定价等问题对手机出版一直停留在观望状态,不肯前行一步,手机出版内容市场主要是以娱乐性的网络文学为主的话,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商已经自觉行动起来了,加入到手机出版的队伍中来。2012年,无论是传统出版单位、民营出版企业,还是网络文学公司、数字期刊公司等数字出版企业,都加大了对数字出版特别是手机出版的投入,积极寻求与渠道商的合作。以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为例,截至2012年底,正式签约的内容提供商达到240多家,其中包括120家出版社,杂志、漫画内容合作伙伴达到40多家。拥有正版图书35万册,杂志1000多种,覆盖了国内92%的优质杂志。中国联通“沃阅读”基地于2011年4月正式上线,目前已与200多家出版集团和内容提供商达成合作,引入数字内容超过15万册。中国电信天翼阅读基地在2012年7月正式签约的内容提供商也达到160多家,杂志资源涵盖了《读者》、《男人装》、《中国国家地理》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拥有图书资源12万册,杂志1.5万册。可以看出,手机出版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尤其是大量传统出版单位的加盟,让手机出版的优质内容数量不断增加,手机阅读市场不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正在为读者创造一个选择范围广泛、秩序良好的阅读环境。

(五)手机出版“微”产品不断涌现

以往我们说手机出版的时候,主要指的是手机文学(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现在,随着微博、微信等新产品的广泛使用,很多冠以“微”名号的手机出版产品也不断涌现,微小说、微电影杂志、微视频、微漫画等带有“微”特点的手机出版产品开始获得大众的青睐。微小说是以微博的形式发表的微型小说,是一种新兴网络文学形式。和传统数字小说相比,微小说篇幅非常短,用尽可能少于140个字的篇幅讲完一个故事。这一阅读形式只需要较短时间的集中阅读就可以,充分满足了读者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

微电影杂志简单来说,就是把电影用简单的脚本以手机杂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全新内容形态,它可以说是数字时代的小人书。2012年10月,国内著名的手机杂志平台VIVA无线新媒体将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二次曝光》制作成微电影杂志,并大获成功,这预示着微电影杂志的发展前景是可以期待的。在手机阅读平台激烈竞争的今天,微电影杂志的成功可以说为VIVA无线新媒体找到了手机杂志发展的突破口。

微视频顾名思义就是很短时间的视频短片,它包含内容广泛,形态各异的视频短片,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现在国内较大的门户网站都推出了微视频业务,如新浪微视频、搜狐微视频、优酷微视频等。微视频其实较早就已经开发,但发展严重滞后,相信未来随着智能大屏手机的普及和数字营销的成熟会获得较大发展。

如果说手机出版是出版与科技初步融合的产物,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出版的到来,开启了人们将手机出版与科技融合的深层次尝试。手机出版“微”产品的出现,让参与者对产品类型与服务模式的探索更加细化、多样化,内容更加符合手机载体的需要。同时,跟以前创作出版产品的主角是出版单位不同的是,现在手机出版产品的创作者是由包括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和出版企业等在内的企业共同创作完成的,在“渠道为王”、“平台为王”的当下,出版单位的角色被严重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