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工关节的历史及现状

人工关节的历史及现状

时间:2023-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骨与关节的十年”会给众多的病人以信心和鼓励,使他们能够摆脱骨关节疾病的纠缠,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地享受人生。3.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历史 人们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人工关节置换的探索。现代人工髋关节的发展阶段:1950年,英国的Charnley爵士确立了人工关节低摩擦的理论。由于Charnley对人工关节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被公认为“现代人工关节之父”。同时还出现了混合型固定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人工关节给关节病病人带来了福音,能够很快消除疼痛、改善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

1.骨与关节的10年 1998年4月,在瑞典的Lund,五十多个国际性医学组织及学术团体聚会,提议下一个10年为“骨与关节的十年”(2000~2010年)。其主要目标是,发动全球的医学专家通过基础及临床研究来改善关节病人的生活质量。我国将2002~2012年确定为中国的“骨与关节十年”,即中国骨骼与关节健康10年。

“骨与关节的十年”会给众多的病人以信心和鼓励,使他们能够摆脱骨关节疾病的纠缠,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地享受人生。

2.中国已是一个老龄化社会 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数据表明,1998年中国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亿,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3亿,到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从1990年的800万增加到2010年的2 540万,而2050年将达到1.6亿。当前我国正努力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最大限度地减轻老年人的生活痛苦,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减轻老年人个人痛苦和社会负担。

3.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历史 人们从19世纪中叶就开始了人工关节置换的探索。20世纪40年代起,人工关节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60年代,英国的John Charnley使人工关节置换进入了新纪元。我国人工关节置换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开展,并在近20年内全面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人工髋关节的发展历史可分为四个阶段:

(1)人工髋关节的早期探索阶段(1822~1937年):1840~1860年,美国的Carnochan JM首先进行了关节内置放非生物材料的关节成形术。1891年,Gluck随后在德国用象牙股骨头与髋臼首先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用镀镍螺钉固定假体。他还使用了“骨胶”,是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先驱。1923年,Smith Ptersen在波士顿设计了玻璃杯关节成形术,被认为是髋关节置换术的鼻祖。

(2)人工髋关节的初步形成阶段(1938~1957年):1938年,Petersen从牙科医师Cook使用的钴铬钼合金材料受到启发,发明了钴铬钼合金杯式的人工髋关节假体,并且做了1 000例髋关节成形术。1946~1958年,Judet兄弟在巴黎采用短柄的股骨头假体进行了半髋关节置换术。假体由丙烯酸酯热压成形,柄中心有一金属棒,置换时将柄顺股骨颈断面处穿入,从股骨大转子外侧皮质骨处穿出。这种手术当时曾在欧洲大陆风行,手术的初期效果是满意的。1950年,Moore在南卡罗来纳州大学工程系教授Sumwal和纽约Austenal实验室主任Hans Beymann工程师的帮助下,设计了Moore型自锁式钴铬钼合金的股骨头假体。同年,Thompson等认为短柄股骨头假体的缺陷是固定不牢靠,他们设计了长柄的股骨头的假体。随后,英国的Mckee设计出了第一代关节面采用金属对金属组合的髋关节假体。在这一很短的时期内就发展了30余种髋关节假体,大大促进了人工关节的发展。

(3)现代人工髋关节的发展阶段(1958~1970年):1950年,英国的Charnley爵士确立了人工关节低摩擦的理论。经过12年的努力,于1962年根据髋关节低摩擦的生物力学原则,设计出22.5mm直径的金属股骨头与高分子聚乙烯髋臼组合的假体,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固定,从而创建了低摩擦的人工关节置换术(low friction arthroplasty,LFA)。从此,人工关节生物力学的研究得以迅速发展。1966年,Charnley还首先使用了空气层流净化手术室、个人空气隔离系统和预防性抗生素,使术后感染率大大降低。由于Charnley对人工关节做出的巨大贡献,他被公认为“现代人工关节之父”。

(4)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假体共同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起,人工关节置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由于骨水泥界面的老化、破裂而引起假体松动等并发症,非骨水泥生物固定型假体再度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现代骨水泥型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同时还出现了混合型固定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4.人工膝关节置换的历史 同髋关节一样,人工膝关节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探索阶段(1860~1950年):通过修整病变膝关节面达到改善关节功能的设想,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提出的。当时的治疗方法是,切除病损关节面,用生物或人造材料置入关节间隙,进行所谓“隔膜型”的膝关节切除术。

(2)形成阶段(1950~1970年):这段时期膝关节假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完全限制型(铰链式)膝假体(最为重要),另一是非限制型(非铰链式)假体。限于当时材料、膝关节生物力学知识等方面的条件不很成熟,非限制型假体的研制工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限制型假体。

(3)现代发展阶段(1970年~):在20世纪60年代以Charnley为代表的许多医学工作者进行了人工髋关节假体的研究基础上,随着许多相关学科在70年代的飞速发展,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无论假体设计、手术器械更新与技术提高,还是手术适应证、治疗效果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假体研究重心从单纯铰链式更多地转移到了半限制型和非限制型假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