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初期,尤其是术后前3天,护理的重点是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各种异常症状。
一、生命体征观察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高度重视心血管功能变化。术后24小时内,每2~4小时按医嘱监测一次呼吸、脉搏、血压。若发现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或心前区不适,则及时报告医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和掌握输液速度,防止出现急性心衰或肺水肿。对肾功能不全病人,注意观察尿量。对糖尿病病人要定时测血糖、尿糖,防止出现酮症酸中毒,并观察伤口情况,以防伤口感染。如术后出现血压降低,首先询问病人的主诉,其次需要检查病人术后输液的量及速度,判断血压的降低是否与液体量不足有关,如果是,可以加快输液量,必要时可输血。对使用自控镇痛泵的病人还应注意镇痛药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必要时,可先暂时关闭镇痛泵。
对于年龄偏大,术前一般情况不好或手术时间较长的病人,术后有条件时可以使用床边心电监护设备。
二、正确的体位
如果是半身麻醉,术后6小时内采取去枕平卧位,以防术后头痛的发生。
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一个常见的并发症,绝大多数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保持正确的体位是预防术后早期脱位的重要措施。
1.早期一般采用平卧位 双下肢之间放置三角枕,患肢下垫软枕,保持髋、膝屈曲15°,外展30°的中立位。
2.搬动病人要采用正确的方法 换药时协助病人向健侧翻身,在双腿之间放两个枕头,防止患肢过度屈曲、内收、内旋引起关节后脱位。生活护理如扫床或放置便盆时,嘱病人健侧下肢屈膝用力,双上肢拉三角吊环,将臀部及上身抬起。注意避免旋转肢体或肢体过度后伸引起髋关节前脱位。
如果在搬动病人的过程中或搬动后,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应及时报告医生:①听到人工髋关节内沉闷的响声;②病人自觉髋关节疼痛明显加重;③手术一侧下肢明显短缩,并有异常内旋或外旋。
三、引流管的管理
人工关节手术暴露广泛,术后渗血较多,因此必须行术腔持续负压引流。保持引流通畅,吸出渗出液,以利于软组织对人工假体进行包裹,避免创口内积血而致感染及术后血肿形成。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和颜色。引流瓶(或引流袋)放置应低于切口,保持负压及无菌状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折曲或脱落。若引流量多且颜色鲜红,及时报告医生。
术后引流量小于50ml/天,拔除引流管。
四、预防并发症
一般来讲,高危、高龄病人的身体素质、环境适应能力及机体抵抗力都比较差,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由于病人活动少、卧床时间久,术后容易出现褥疮、呼吸道和泌尿系感染。对于上述并发症,应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对病人要定期的拍背,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必要时做雾化吸入,以防发生肺部感染。并认真做好会阴护理,鼓励病人多饮水,以防发生尿路感染。定期少许变动体位并加强对骨突部位的护理,以防发生褥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