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 染
手术后感染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随着人工关节技术的进步,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已经由原来的11%~15%下降到现在的0.5%~1%。
感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病人皮肤上的细菌、手术室的空气、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菌通过血液传播等。无论是什么途径,细菌最后停留在假体以及假体的周围。
感染可能是浅表的也可能是深部的。如果是浅表感染,伤口会感到发热,看上去发红,应该用抗生素治疗。如果是深部感染,情况就比较严重,因为感染的中心在新的髋关节假体,不易治疗,需要长期应用抗生素。对有些病人,抗生素可能无效,最坏的结果是重换髋关节。有时深部感染在术后几年都没有表现出来。
术后出现哪些情况应怀疑感染的可能呢?髋关节感染的迹象包括:
(1)持续体温升高,全身发抖。排除其他可以导致发热的疾病。
(2)髋关节周围或大腿疼痛。疼痛多是突然出现,无论关节休息还是活动时都感疼痛,下肢下地负重的时候疼痛更明显。
(3)肿胀(皮肤发亮)、皮肤颜色发红,局部皮肤的温度比周围温度稍高,或者是在原来切口的附近出现另外一处皮肤破溃,且有液体流出。
出现以上情况,病人首先应该做的是赶快去找你的手术医生,他们的经验很丰富。
事实上,由于髋关节的位置比较深,再加上有些感染的细菌毒力不是很强,有时即使有感染,但表现却不那么明显,有些病人可能仅仅表现为大腿不明原因的疼痛。
病人不用过于担心,医生会采取一切办法来避免手术后感染的发生。预防感染的方法很多,除了医生、护士的努力外,作为病人,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预防:
(1)手术前,如果有感染性疾病如牙龈炎、皮肤破溃、手足癣、尿路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应该积极治疗。待治疗痊愈后,再行人工髋关节手术。
(2)手术前,如果有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肥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等病史,也应告诉医生,积极控制,因为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机体抵抗能力的降低。
(3)手术后应按医生的指导,早期活动,预防褥疮等的发生。
发生感染,那是灾难性的。我们曾看到一位人工关节假体术后感染的病人。她是68岁的一位老太太于1995年在一家医院进行了左侧全髋关节置换术。1年后,她告诉我:手术好像很成功,但她的牙痛持续了1周后,左侧髋关节开始出现感染的征象。医生给她应用抗生素,但感染依然存在。于是她返回医院,进行了3次局部切开清创引流手术。当确诊发生了假体感染,又不能消除时,医生决定彻底取出人工关节假体。感染控制后3个月,她又作了人工关节的翻修术。幸运的是,术后已4年了,她的自我感觉及人工髋关节均很好。所以,尽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灾难性的,但只要及时处理,也是能够解决的。
感染一旦发生,处理方法基本同上述那位老太太一样。首先冲洗关节。应尽量清理而不是取出植入物,清理所有感染的组织,留置引流。应用合适的抗生素对抗感染,这是针对感染的常用有效方法。如果发现得早、清除得早、冲洗得早、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并及时进行细菌培养,最好在形成慢性感染之前,就消灭细菌。一定要争取在感染侵入临近骨组织并产生破坏作用之前控制感染。但多数情况下,由于假体是异物组织,只有将其去除,才能控制感染。
二、骨 化
异位骨化指的是手术后在关节周围的软组织中出现骨沉积。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术后有7%的风险在不同部位发生骨化,并在X线上显示出来,这就是异位骨化。异位骨化的发生率虽然不是很低,但真正造成临床不适并需要治疗的却是少数。
发生异位骨化后表现为手术一侧髋关节休息时疼痛,局部压痛,肌肉痉挛,偶尔有皮肤红肿。有时会被医生误诊为感染。部分病人没有任何的不适感觉,仅仅在术后随访复查X线片时发现。有的病人在术后5周就发现骨质沉积,这对病人通常没有不良影响。但异位骨化可能扩展加重,从而限制活动,特别是股骨和髋臼间的异位骨化。在那些受影响的病人中,很少发现有运动受限的。
成功的治疗是手术切除异位骨化,然后对髋关节进行放射线照射。但是,这种方法会使病人退却,因为这种照射是一种放射治疗。而目前一般应用消炎痛来防治术后的异位骨化,减少骨化的发生机会。当然,手术中的操作轻柔,彻底冲洗很重要。
三、脱 位
脱位并不常见,常在术后即刻或10~12周发生。
发生髋关节脱位时常伴有沉闷的声音,接着疼痛增加,髋关节不能活动或活动时疼痛加剧。极少的病人发生髋关节脱位而不感到疼痛。术后4~5周以内的脱位称为早期脱位。早期脱位多是因为髋关节周围肌肉、关节囊的力量还没有恢复到正常,而病人的髋关节又放置在了一个容易脱位的危险体位上。晚期脱位比较少见,也有手术后2~3年发生的,多是因为突然摔倒或被车撞伤引起。
矫正脱位是困难的。髋关节可在X线下经牵引复位或经一些特殊的操作技术复位,然后作持续牵引或髋人字石膏固定4周。是否需要麻醉要根据疼痛程度及操作时间来定。接下来的治疗是一段短时间的卧床休息,之后正常行走,行走时要小心,不要再脱位。
有的病人在术后也会出现关节的喀哒声,并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这不是脱位,而是关节周围的某一块肌肉、筋膜的坚强部分同假体相互摩擦、撞击所致,一般不会有问题。
预防人工髋关节手术后脱位最好的方法是:
(1)在床上用一个外展枕头(三角枕)或者穿丁字鞋。
(2)高的扶手椅子和高的厕所坐位。保证坐位时病人的髋关节高于膝关节。不要坐在低于45cm或过分松软的椅子上,沉入长沙发或过于松软的椅子会使病人超过屈曲的危险点。另外,椅子应该有能撑起身体的把手,否则病人很难起身。
(3)遵守90°原则。一般来说,70°以内为安全范围。这就意味着手术后早期病人不能俯身从地面或低处捡东西。
(4)不翘二郎腿(两腿不交叉),两腿不突然弯曲。
(5)术后3个月内避免侧卧位。
(6)起立或者坐下时,首先伸直患肢(手术侧肢体),用双上肢在坐椅扶手上支撑躯体起立或者坐下。
(7)地面拾物方法:用一上肢撑扶于辅助物,先屈健侧髋膝关节,然后患膝(髋关节置换侧)跪立于地面拾物。
(8)穿脱鞋时双下肢的姿势(穿脱鞋、擦脚、修指甲、穿脱袜子、系鞋带时):髋关节应该外展位,踝关节在对侧膝关节上面。
还有些小的设备能帮你做些比较难做的事。
(1)取物杆(如图8-1)。它非常像过去杂货店的售货员取一些比较高的架子上的罐头或盒子所用的装置。它能使你不弯腰就能取到东西或是一些比较高的物体。
(2)一个带长柄的鞋拔(如图8-1)。可使病人仅轻度弯腰就能穿上鞋。
(3)一个带长柄的洗澡海绵(或洗澡巾)(如图8-1)。可帮病人洗背部、脚及其他部位。
(4)穿袜辅助器(如图8-2)。可使病人不弯腰或盘腿就能穿上袜子。
图8-1 取物杆、长柄鞋拔、长柄洗澡海绵
图8-2 穿袜辅助器
(5)穿裤辅助器(如图8-3)。方便病人穿裤子。
图8-3 穿裤辅助器
(6)抬腿带(如图8-4)。上床睡觉时帮助病人抬腿,起床时帮助病人放下腿。
图8-4 抬腿带
这些东西在国外很普及,作为关节置换病人的常用配备。而国内应用很少。
忘记或忽视预防措施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有位病人这样述说:“在我做完髋关节置换术,出院后的第2天,我做了一件愚蠢的事。我当时感觉非常好,以至于忘记了不能过度俯身的劝告,导致我的新髋关节完全脱臼,非常的痛。我只好叫救护车又把我送至医院。幸运的是,医生没有手术就把我的髋关节复位了。但为了防止意外,医生给我做了一个很大的石膏固定,以防再次脱位。”
四、长期并发症
1.松动 术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会发生并发症。新髋关节的摩擦产生的细小碎屑会使新髋关节松动、产生炎性反应及骨丢失,这种情况称为骨溶解,骨强度渐渐降低。医生通过术后定期拍摄X线片来观察和测量骨溶解情况。术后10年,30%~45%的病人发现有骨丢失。
2.假体骨折 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并发症,即人工关节假体自身部分的骨折,这会使翻修术更加困难。
3.髋关节晚期脱位 术后6年或更长时间,即使髋关节已显示毫无问题,仍有2%的人发生脱位。原因是病人年龄增长,肌肉强度减弱,髋关节周围的牵拉减轻。可经翻修术来解决这个难题。
4.感染 另一个较少的并发症是最初手术后多年发生感染。这种情况可因为另一次手术而发生,例如口腔科手术,将细菌释放到血流中,细菌在假体处形成感染。另外的来源可能来自泌尿系统感染。
5.髋关节骨折 由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和髋臼变弱,有骨折可能。这些骨折能自愈,但也可能需要翻修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