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男,6岁。
2002年5月15日初诊:反复发热2个月余。因高热惊厥住院已2个月,曾昏迷个2小时,惊厥抽搐8次。脑脊液:细胞数84 ×106/L个,白细胞3.1×109/L,余项均正常。拟诊病毒性脑膜炎。选青霉素、头孢噻肟(凯福隆)、更昔洛韦等联合应用,高热虽降,低热持续不清。刻下盗汗淋多,食欲缺乏,乳蛾红肿,面黄神疲,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小。证属病久正虚,邪热留恋,营卫不和。先拟调和营卫,祛邪退热。予桂枝汤加味:桂枝3g,炒白芍9g,甘草3g,青蒿9g,白薇9g,黄芩6g,太子参9g,茯神10g,钩藤9g(后下),浮小麦15g,生姜3片,大枣5枚。5剂。
5月29日二诊(代诊):服前方上午热退,午后潮热(体温37.7~38.0℃)。近因进食冷饮、西瓜,加之劳累,又呕吐、昏迷4小时,复住院,经抢救后苏醒,抽搐缓解,仍有低热,汗多,嗳气,入睡难,性躁易怒,舌红苔薄白,脉细滑小数。因有化脓性扁桃体炎史,拟上法加减:桂枝3g,白芍6g,甘草3g,龙骨30g,牡蛎30g,钩藤9g,炒牛蒡子10g,黄芩9g,太子参10g,麦冬9g,五味子5g,生姜3片,大枣5枚。7剂。
6月10日三诊:药后低热退净,胃和不呕,仍汗多,性情急躁易怒。近日热势又高,左手抖动,再次住院,做腰椎穿刺(-)。脑电图:有慢棘波,怀疑痫证。予德巴金片,口服。前法颇合,仍宗前义。上方去牛蒡子,加茯神12g,竹叶10g。7剂。
8月18日四诊:中药调治后,抵抗力增强,2个月余未感冒发热,痫证未发,左手不抖,夜寐转安,汗减神振,学习成绩进步,尚有流涎。德巴金减至每日半片,口服。前法加减,巩固疗效。桂枝龙牡汤加竹沥10g,半夏10g,茯神12g,竹叶10g,钩藤9g,太子参10g,僵蚕10g,五味子5g。7剂。[引自:中医儿科杂志,2006,2(1):28]
评析:本案为王霞芳治疗病毒性脑炎验案之一。王霞芳(1937 ),浙江鄞县人,主任医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中医儿科分会秘书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全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30余年。擅治哮喘、间质性肺炎、泄泻、结肠炎、复发性肠套叠、肾炎血尿、癫痫、小儿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疑难顽症。主编《幼科撷要》,参编著作12部,发表论文40余篇。
中医学无“病毒性脑膜炎”病名,据证候属“温病”“急惊风”等范畴。外感温热邪毒,初起高热、神昏、抽搐,痰热壅盛,上扰脑窍,本须清热泻火、解毒豁痰重剂急救之。虽经抢救苏醒,但症情反复,热势起伏不清,今选桂枝汤调和营卫,以青蒿、白薇诸药领邪外出,投数剂热即退清。桂枝汤为《伤寒论》首方,辛温,解肌发汗,原专为伤寒中风而设,本例乃属温病,似非所宜。考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33条云:“温病后,脉迟,身凉如水,冷汗自出者,桂枝汤主之。”列入该方,曾备受非议。但医者经多年实践探索,却颇合临床。温病经抢救治疗后,壮热虽降,往往余热缠绵起伏,汗多神漫,此为病后营卫已耗而邪热未彻,则桂枝汤加味调和营卫,扶正祛邪。低热者,加青蒿、黄芩、白薇;汗多者,加龙骨、牡蛎。不失为温病恢复期的一种特定治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