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骨肿瘤的基本概念

骨肿瘤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3-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肿瘤性骨几乎都是不成熟的骨样组织或编织骨。在诊断中应避免将软骨肉瘤中软骨基质骨化形成的化生性骨误认为肿瘤性骨,从而将软骨肉瘤误认为骨肉瘤。

1.骨样组织 最幼稚的新生骨基质。由I型胶原、酸性黏多糖和非胶原蛋白构成。在HE切片中为均匀红染的细胞外基质,成分支状、花边状或网格状结构。骨样组织有钙化倾向,有钙盐沉积的骨样组织逐渐转变成蓝色。

2.肿瘤性骨样组织 由肿瘤细胞直接产生的骨样组织。良性肿瘤如骨样骨瘤和骨母细胞瘤由肿瘤性骨母细胞产生的骨样组织,恶性肿瘤如骨肉瘤由肉瘤细胞直接产生的骨样组织,都是肿瘤性骨样组织(图1-1,图1-2)。当然也有反应性骨样组织,后者由正常骨母细胞产生。

图1-1 骨肉瘤的“真菌丝样”骨样组织

图1-2 骨肉瘤的网格状骨样组织

3.编织骨 也是一种不成熟骨。它并非指骨小梁的排列呈编织状,而是指骨小梁基质中的胶原纤维粗大紊乱呈编织状(图1-3),不像成熟骨中的胶原纤维呈整齐平行的板层状结构,因此编织骨也称纤维骨。编织骨最常见于纤维结构不良和骨纤维结构不良。由于编织骨不成熟,负重功能差,因此有大量编织骨构成的骨容易弯曲畸形。

编织骨和骨样组织一样还可见于任何骨重建活跃的病变,如骨折后的骨痂;也可以见于任何成骨性肿瘤如骨样骨瘤,骨母细胞瘤和骨肉瘤,后者称为肿瘤性编织骨。其中良性成骨性肿瘤中的编织骨由良性肿瘤性骨母细胞瘤产生,而骨肉瘤中的编织骨则由肉瘤细胞产生。

图1-3 纤维结构不良中的编织骨小梁

骨小梁基质内编织状、粗大的、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

4.板层骨 是由编织骨改建后形成的成熟骨,板层骨中的胶原纤维变细,呈有规则的平行或同心圆层状结构。成人骨骼除牙床、颅缝和韧带附着处有少量编织骨外,几乎全部都是成熟的板层骨,因此在骨骼发育成熟后出现不成熟的编织骨或骨样组织都提示为修复性或病理性改变。

5.宿主骨 指机体原有的板层骨,包括成熟的松质骨和密质骨。如宿主骨被肿瘤组织包绕,常提示该肿瘤呈浸润性生长而不是膨胀性生长,是恶性的有力证据之一。

6.死骨 指坏死的宿主骨。缺血、炎症和肿瘤浸润都可以引起宿主骨坏死。死骨的形态特征包括:骨陷窝内骨细胞消失;营养不良性钙化使死骨在HE切片中偏蓝色;死骨表面骨母细胞消失;死骨表面常由破骨细胞活动形成不规则锯齿状凹陷;如死骨由炎症所致,周围有炎症细胞,如由缺血所致,周围有凝固性坏死骨髓组织,如由肿瘤所致,周围有肉瘤组织。

7.肿瘤性骨 是指由良性肿瘤细胞(如骨母细胞瘤中的骨母细胞)或恶性肉瘤细胞直接产生的骨。肿瘤性骨几乎都是不成熟的骨样组织或编织骨。只有极少数高分化骨肉瘤(如骨旁骨肉瘤和髓内高分化骨肉瘤)可以形成成熟的肿瘤性板层骨(图1-4)。由于肿瘤性骨由有成骨功能的肿瘤细胞产生,因此在肿瘤性骨周围或者是良性肿瘤性骨母细胞,或者是恶性肉瘤细胞,但都不是正常的骨母细胞。

8.反应性骨 是指宿主骨因炎症、创伤、肿瘤破坏或者因代谢性疾病而发生重建,这时正常骨母细胞增生而形成的新生骨称为反应性骨。反应性骨普遍存在于各种骨病,在恶性肿瘤中也常常出现反应性骨,如骨肉瘤的Codman三角就是骨膜受肿瘤浸润刺激而产生的反应性骨(图1-5)。

图1-4 肿瘤性板层骨

髓内高分化骨肉瘤,肿瘤性板层骨在宿主骨表面呈“脚手架”样生长,周围梭形细胞为高分化肉瘤细胞

图1-5 反应性骨

骨肉瘤Codman三角区,受肿瘤浸润刺激产生的骨膜下反应性骨,骨小梁周围有正常骨母细胞被覆,图右上角为肉瘤组织向反应性骨内浸润

(1)反应性骨和肿瘤性骨的鉴别:在骨病理诊断中鉴别反应性骨和肿瘤性骨有重要意义。反应性骨在以下几点不同于肿瘤性骨:①反应性骨周围有正常骨母细胞被覆,骨小梁之间是疏松结缔组织,血管位于中心位置,与四周反应性新骨之间呈等距离,而肿瘤性骨由肿瘤细胞产生,周围没有正常骨母细胞被覆,瘤骨之间充满生长活跃的肿瘤细胞,间质血管丰富,但常不在中心位置。②反应性骨有从不成熟的骨样组织和编织骨逐渐成熟为板层骨倾向,而肿瘤性骨往往缺乏成熟倾向(高分化骨肉瘤除外)。③反应性骨排列比较有规则,有一定力学结构,而肿瘤性骨排列紊乱,常在宿主骨之间浸润,不呈力学结构。

(2)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胶原纤维的鉴别:肿瘤性骨样组织是诊断骨肉瘤的两大基本要素之一。但有时肿瘤性骨样组织与间质内增生的胶原纤维不易鉴别。肿瘤性骨样组织的形态多样,从最细的“金属丝样”或“真菌丝样”骨样组织(图1-1)到较宽的花边状或网格骨样组织(图1-2)不等。但无论是哪一种形态都有一些基本的特征:①均质无纤维结构(除非是肿瘤性编织骨);②红染而有钙化倾向,一旦有钙盐沉积,骨样组织就偏蓝色;③有分支;④周围有肿瘤细胞或肉瘤细胞。以上特征胶原纤维一般都不具备。

9.化生性骨 由其他组织化生而来的骨,包括软骨化骨和纤维化骨。前者指软骨基质的骨化,后者指纤维基质的骨化。这类骨不是由骨母细胞产生而是由软骨或纤维组织化生而来,一般比较成熟,与周围的软骨或纤维有移行。正常骺板软骨的骨化、软骨性骨痂的骨化和良性或恶性软骨性肿瘤的骨化,都属于软骨化骨(图1-6,图1-8)。在诊断中应避免将软骨肉瘤中软骨基质骨化形成的化生性骨误认为肿瘤性骨,从而将软骨肉瘤误认为骨肉瘤。偶尔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中也可以出现比较成熟的化生性骨。

10.骨屑 是取材过程中锯末脱钙骨时产生的骨碎屑。最常见于松质骨小梁的骨髓组织内。骨屑体积较小,有角,周围有正常骨髓组织(图1-7),应避免将骨屑误认为死骨或其他病理性骨。

图1-6 化生性骨

高分化软骨肉瘤中的软骨化骨

图1-7 骨屑

骨屑位于宿主骨小梁之间,体积较小,有角,红色或蓝色成熟板层骨,周围为正常骨髓组织,应避免将其误诊为慢性骨髓炎中的死骨

11.透明软骨 因大体呈乳白色半透明而得名,并不是指软骨细胞的胞质透明。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中,软骨基质中富含Ⅱ型胶原但无血管、淋巴管和神经。正常透明软骨主要位于关节面、骺板(图1-8)和肋软骨。反应性透明软骨见于骨痂,肿瘤性透明软骨见于内生性软骨肉瘤、骨软骨瘤和软骨肉瘤(图1-10)。软骨肉瘤中有一种特殊类型称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因镜下软骨细胞胞质透明而得名(图1-9),它与透明软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2.纤维软骨 在软骨基质中含大量交叉或平行排列的I型胶原,大体呈乳白色但不透明。正常纤维软骨主要分布于椎间盘、半月板和关节盘。在肌腱和韧带附着于骨的部分也有纤维软骨。在甲下外生性骨疣表面有纤维软骨帽(图1-11),不同于骨软骨瘤表面的透明软骨帽。

图1-8 正常骺板透明软骨的软骨化骨

图1-9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

肿瘤细胞胞质内富含糖原,糖原在制片过程中溶解故细胞透明,瘤细胞间缺乏透明软骨基质,故肿瘤切面肉眼并不呈乳白色半透明状。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软骨肉瘤的特殊类型

图1-10 肿瘤性透明软骨

普通型软骨肉瘤Ⅱ级浸润骨外横纹肌。肉眼观察肿瘤的切面呈乳白色半透明状,但镜下软骨细胞胞质并不透明

图1-11 纤维软骨

甲下外生性骨疣从图右往左,分别为增生活跃的成纤维细胞层、未钙化的纤维软骨帽,钙化纤维软骨帽,软骨化骨。它与骨软骨瘤不同,缺乏透明软骨帽

13.弹性软骨 在软骨基质中含大量弹性纤维,正常分布于耳郭、外耳道、会厌和喉部。在正常骨骼系统和软骨性肿瘤中很少有弹性软骨出现。

14.软骨基质的黏液变性和液化 正常软骨组织有很强的抗压性和韧性,但肿瘤性尤其是恶性肿瘤性软骨的基质常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黏液变性和液化(图1-12),严重时大体呈半流动的鼻涕状,成为诊断软骨肉瘤的重要依据。

15.软骨基质的钙化和窗格样钙化 正常软骨基质很少出现钙化,但肿瘤性软骨基质很容易钙化,因此在溶骨性病灶中出现钙化阴影就成为诊断软骨性肿瘤的基本影像学特征。钙化在HE切片中呈深蓝色颗粒状或团块状物质。窗格样钙化是软骨母细胞瘤相对特异性的改变,指纤细的软骨基质钙化围绕在每个成软骨细胞的周围,形成一种格子样结构(图1-13),普通钙化通常是在细胞和组织坏死以后才有钙盐沉积,而窗格样钙化则是格子内的成软骨细胞尚未死亡周围的软骨基质就已经有钙盐沉积。

图1-12 软骨肉瘤

软骨基质的广泛黏液变性和死骨

图1-13 窗格样钙化

软骨母细胞瘤相对特异性的改变,尚未死亡的成软骨细胞周围可见深蓝色钙盐沉积成窗格样

16.成骨细胞和上皮样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是一种能产生I型胶原和无定形基质、形成骨样组织并能促进骨组织矿化、调节骨组织生长的细胞。静止期成骨细胞呈扁平状,胞质稀少,类似成纤维细胞,附着于骨小梁表面(图1-14),在骨形成高度活跃的情况下(如骨折后骨痂、成骨性肿瘤),成骨细胞增生活跃呈上皮样(图1-15),位于骨样组织表面,并可复层,甚至局部堆积呈片。

17.骨细胞 当成骨细胞被骨基质围绕并位于骨陷窝中后称为骨细胞(图1-14)。骨细胞体积比成骨细胞缩小约70%,平均寿命达25年,在骨重建过程中,骨基质被吸收,骨细胞可以被释放演变为成骨细胞参与成骨过程。从诊断的角度,骨陷窝中骨细胞消失是诊断死骨的依据之一。

图1-14 骨母细胞

细胞呈扁平状,胞质稀少,类似成纤维细胞,附着于板层骨表面。位于骨陷窝内的是骨细胞,体积明显缩小

图1-15 上皮样成骨细胞

骨形成高度活跃的情况下,成骨细胞增生活跃呈上皮样,位于骨样组织表面,可复层,甚至局部堆积呈片。本例为上皮样成骨细胞瘤

18.破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 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巨细胞,直径40~100µm,核2~50个位于细胞中央,其主要功能是参与骨质吸收,因此它经常出现在被吸收骨小梁表面浅的凹陷中(图1-16)。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最典型的见于骨巨细胞瘤。这种巨细胞在形态上和正常破骨细胞有差异:体积更大,核的数量更多,可达上百个。它们并不位于被吸收骨的表面,而是均匀分布在肿瘤之中(图1-17)。可能并不承担骨质吸收功能,故称为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除了骨巨细胞瘤以外,在许多良性和恶性骨病中都可以出现大量反应性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

图1-16 破骨细胞

破骨细胞是一种多核巨细胞,经常出现在被吸收骨小梁表面浅的凹陷中,参与骨质吸收。本病例为骨肉瘤浸润骨质,引起破骨细胞增生和骨质吸收

图1-17 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

骨巨细胞瘤中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巨细胞体积巨大,核数量多,在肿瘤组织中均匀分布

(蒋智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