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骨母细胞瘤(chondroblastoma)是一种由软骨母细胞,软骨样基质及散在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构成的原发性良性骨肿瘤。
【临床特征】
(1)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率约2∶1。
(2)好发年龄:10~19岁。
(3)典型部位是长骨骨骺和骨突,不典型部位中足部跗骨较好发。
(4)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常伴有不典型年龄和不典型X线表现。
(5)约86%的病例有疼痛,由于肿瘤邻近关节面,常出现局部肿胀、跛行、关节僵直等症状。
【影像特征】
(1)边界清楚的卵圆形溶骨性病变,位于骨骺或骑跨在尚未闭合的骺板两侧。
(2)肿瘤内有钙化。
(3)1/2病例有硬化灶边缘。
(4)很少骨膜反应,体积比较小,肿瘤直径常常不超过骨骺横径1/2,一般不膨胀。
(5)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如受累骨较小常常会有膨胀性改变。
【病理特征】
(1)肿瘤主要成分为软骨母细胞,其特征为体积较小的卵圆形核,有核纵沟,细胞质淡粉红色或透明,细胞边界清楚。
(2)软骨母细胞周围常出现粉红色均质的软骨基质。
(3)良性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散在于整个瘤内,在出血坏死灶附近尤为集中。
(4)软骨基质有钙化倾向,特征性的窗格样钙化仅见于1/3的病例。
(5)S-100免疫标记阳性对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帮助。
【鉴别诊断】
1.骨巨细胞瘤 也位于骨骺,但骨巨细胞瘤:①是成年人的疾病,一般不发生于骺板闭合以前的骨骼生长期。②X线:病变膨胀明显,病灶内很少有钙化、骨化阴影。病灶周围无硬化带形成。③镜下:单核细胞界限不清,多核巨细胞分布均匀,瘤细胞间无粉红色软骨基质形成,也无窗格样钙化。普通的钙化和骨化在病灶中央也很少出现。④S-100标记阴性,p63阳性。
2.透明细胞软骨肉瘤 也好发于长骨骨骺部,以前有人称其为“恶性软骨母细胞瘤”。可见两者的相似性,但透明细胞软骨肉瘤:①年龄比较大,高峰发病年龄是30-49岁。②早期X线和软骨母细胞瘤很难鉴别,但是肿瘤呈进行性生长,达到一定体积后易于破坏骨皮质浸润软组织并向干骺端方向延伸。③镜下,有分叶结构,在软骨小叶之间可见增生毛细血管和成簇的良性多核巨细胞。小叶中央则有反应性或化生性新骨形成。瘤细胞细胞质透明,丰富,细胞界限更加清楚。④1/2的病例肿瘤内混合有普通高分化软骨肉瘤成分。
3.软骨母细胞瘤样骨肉瘤 为软骨母细胞性骨肉瘤的一种组织学亚型,其临床和X线特征均类似普通骨肉瘤,肿瘤位于干骺端而不是骨骺,有明显的髓内浸润,骨皮质侵蚀或软组织内肿块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证据,镜下虽然肿瘤的组织形态类似软骨母细胞瘤,但核有异型性,部分区域肿瘤向软骨肉瘤移行,并出现典型的肿瘤性骨样组织。
【典型病例】
病例1 右胫骨上端软骨母细胞瘤(图2-3-1)
1.病史简介 患者男,13岁。右膝疼痛数周。
图2-3-1 软骨母细胞瘤
A.X线示肿瘤位于胫骨平台,呈圆形溶骨性病灶,下1/3已跨越骺板,边界清楚,不膨胀;B.MRI示边界清楚的溶骨性病灶位于胫骨平台,并跨越骺板;C.镜下肿瘤由成片增生的圆形、卵圆形细胞构成,并可见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于整个肿瘤内;D.肿瘤细胞周围可见粉红色的软骨基质,类似淀粉样变,使细胞间距增大;E.高倍镜下,肿瘤细胞边界清楚,细胞质淡红色或透明;F.高倍镜下示肿瘤细胞的核沟(→);G.高倍镜下示肿瘤细胞周围的窗格样钙化;H.肿瘤细胞S-100蛋白标记阳性
2.病理诊断 右胫骨上端软骨母细胞瘤。
〖点评〗
(1)本例为典型的软骨母细胞瘤,诊断依据如下:典型的发病年龄及部位:骨骼发育阶段的长骨骨骺端;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圆形的边界清楚的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骑跨在尚未闭合的骺板两侧,不膨胀;典型的病理组织学表现:①增生的成软骨细胞边界清楚,核卵圆形,有核沟,细胞质淡粉红色或透明;②良性的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散在于整个肿瘤内;③粉红色的软骨基质位于细胞周围,使细胞间距增大;④窗格样钙化呈线状围绕每个细胞,使成软骨细胞的界线更加清楚;⑤肿瘤细胞S-100蛋白标记阳性。
(2)软骨母细胞瘤是一种幼稚的小圆形细胞肿瘤,明显不同于其他软骨性肿瘤:①肿瘤细胞产生的软骨基质在HE切片中呈粉红色,而不是淡蓝色;②软骨基质很少有黏液变性;③肿瘤细胞有成熟障碍,因此肿瘤内很少出现分化成熟的透明软骨。
病例2 左足第3跖骨软骨母细胞瘤(图2-3-2)
1.病史简介 患者男,38岁。左足背疼痛、肿胀1年。X线示左足第3跖骨溶骨性病灶;临床诊断为内生性软骨瘤、巨细胞瘤。
图2-3-2 软骨母细胞瘤
A.X线示左足第3跖骨远端及中段梭形膨胀,内见分隔,骨皮质变薄尚连续;B.镜下肿瘤累及骨皮质;C.肿瘤由成片增生的圆形、卵圆形细胞构成,并可见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于整个肿瘤内;D.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的泡沫状组织细胞;E.高倍镜下,肿瘤细胞圆形、边界清楚,胞质淡红色或透明,有核沟,瘤细胞间有粉红色的软骨基质;F.肿瘤细胞S-100蛋白标记阳性
2.病理诊断 左足第3跖骨软骨母细胞瘤。
〖点评〗
(1)WHO软骨母细胞瘤的定义:好发于骨骼发育阶段长骨骨骺端的良性软骨性肿瘤。
(2)非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占1/4~1/3):长骨骨骺和骨突部以外的软骨母细胞瘤,不典型部位往往同时伴有不典型年龄和X线表现,临床误诊率较高。
(3)我院曾联合上海其他五家大型综合性医院,收集并分析1991~2002年66例软骨母细胞瘤中18例位于非典型部位,占27%,其中10例(56%)位于足部跗骨和小管状骨。足部跗骨中最好发的部位是跟骨(4例)和距骨(3例)。术前临床大多误诊为:动脉瘤性骨囊肿,巨细胞瘤,内生性软骨瘤,嗜酸性肉芽肿,纤维结构不良。
(4)误诊原因分析。①好发于成年骨:不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伴有不典型的年龄,平均年龄28岁,最大的40岁,>25岁成年人占56%。②X线表现不典型:a.膨胀性生长,骨皮质明显变薄;b.骨皮质破坏或软组织浸润。③病理形态不典型:a.合并动脉瘤性骨囊肿比例高;b.典型窗格样钙化发生率低;c.肿瘤破坏骨皮质或骨外软组织浸润的比例高。
(5)本例为成年患者,肿瘤发生于足部小管状骨,需考虑以下鉴别诊断:
①巨细胞瘤:手足骨的巨细胞瘤实际上十分罕见,有学者曾报告26例手足骨的巨细胞性病变,真正的巨细胞瘤仅2例,其余均为巨细胞瘤性修复性肉芽种、动脉瘤性骨囊肿等其他巨细胞性病变,因此手足骨诊断巨细胞瘤应十分谨慎。巨细胞瘤内破骨细胞样巨细胞不但数量更多而且分布均匀,巨细胞体积也更大,核的数量更多,可达上百个;而软骨母细胞瘤中的巨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分布不均匀,体积较小,核的数量也少,巨细胞瘤的单核间质细胞在低倍镜下和软骨母细胞相似,但有以下显著差异:a.细胞边界不清;b.核型规则,一般看不到核沟,核的形态和巨细胞中核的形态相似;c.免疫标记S-100阴性,p63阳性;d.瘤细胞间缺乏粉红色的软骨基质,很少出现钙化,更不出现窗格样钙化。
②内生性软骨瘤:手足骨虽然是内生性软骨瘤好发部位,但手足骨内生性软骨瘤90%位于指掌骨,10%位于趾、跖骨,跗骨极少有内生性软骨瘤。镜下由分化成熟的透明软骨构成,有分叶结构,软骨基质呈淡蓝色,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虽常出现钙化但极少有窗格样钙化,肿瘤内一般不出现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而软骨母细胞瘤中很少出现大片分化成熟的透明软骨,成软骨细胞虽然细胞轮廓清楚,但大多不形成软骨陷窝,成软骨细胞的核型在电镜下极不规则,有很多皱褶和凹陷,因此在光镜下易看到核沟;软骨母细胞瘤的基质也不同于软骨瘤,大多呈粉红色而不是淡蓝色,瘤细胞退变可形成钙化和特征性窗格样钙化。
(6)位于非典型部位软骨母细胞瘤因患骨体积小,骨皮质薄,肿瘤在生长过程中易于膨胀并穿破骨皮质,这并不代表肿瘤的恶性变,病理不应该诊断“恶性软骨母细胞瘤”。“侵袭性软骨母细胞瘤”的诊断病理也应谨慎使用,但对局部浸润现象病理可作适当描述。
病例3 右股骨大粗隆侵袭性软骨母细胞瘤(图2-3-3)
1.病史简介 患者女,11岁。发现右股骨粗隆病变7年。
图2-3-3 侵袭性软骨母细胞瘤
A.X线示右股骨大粗隆溶骨性病灶,膨胀不明显,病灶内可见细网状分割;B、C.CT示溶骨性病灶位于股骨大粗隆,横断面(B)示部分骨皮质有破坏;D.镜下肿瘤由成片增生的圆形、卵圆形细胞构成,并可见破骨细胞样多核巨细胞散在分布于整个肿瘤内;E.图D高倍观察,示肿瘤细胞边界清楚,细胞质淡红色;F.肿瘤细胞周围见粉红色软骨基质;G.肿瘤侵犯骨皮质
2.病理诊断 右股骨粗隆侵袭性软骨母细胞瘤。
〖点评〗
本例影像学显示肿瘤位于股骨粗隆,该处有继发性骨化中心,相当于骨骺,病灶膨胀不明显。镜下肿瘤由边界清楚的成软骨细胞、粉红色软骨样基质及良性多核巨细胞构成。CT及组织学均显示肿瘤侵犯骨皮质,故诊断“侵袭性软骨母细胞瘤”。本例的年龄、部位和组织学特征都符合典型软骨母细胞瘤,唯一不同的是有骨皮质浸润。良性软骨母细胞瘤偶尔可出现局部侵袭性生长表现,这并不代表肿瘤为恶性。侵袭性软骨母细胞瘤不同于软骨母细胞瘤样骨肉瘤,后者位于长骨干骺端,影像学呈普通型骨肉瘤的恶性表现;组织学虽然与软骨母细胞瘤有相似之处,但细胞核有异型性,有肿瘤性成骨,肿瘤内常常出现高级别软骨肉瘤成分。软骨母细胞瘤与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鉴别:
(1)年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发病年龄范围更广,平均年龄大于软骨母细胞瘤。
(2)部位: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典型部位是长骨干骺端,而软骨母细胞瘤是在长骨骨骺端。
(3)影像学: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平均体积比软骨母细胞瘤大,病灶膨胀,局部骨皮质吸收破坏明显;而软骨母细胞瘤的体积较小,大多仅占骨骺横径的1/2,一般不膨胀,也不破坏骨皮质。
(4)组织学:软骨黏液样纤维瘤有特征性分叶结构,小叶内肿瘤细胞的分化呈多向性,小叶周边细胞类似软骨母细胞,小叶中央细胞类似幼稚的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细胞周围以黏液样基质为主,偶尔有软骨基质和比较成熟的透明软骨分化。软骨母细胞瘤的分化比较单一,主要是成片的软骨母细胞,在软骨母细胞周围有粉红色的软骨基质形成,软骨基质常发生钙化、骨化和特征性窗格样钙化,肿瘤内很少有分化成熟的透明软骨出现。
(5)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富于细胞区常含软骨母细胞成分,两者均有软骨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的免疫表型,并在细胞外基质中可检测到相似的胶原表达,提示两者在组织发生上有一定联系。
(6)当两者在组织形态上有移行、鉴别困难时,诊断必需结合临床特征、特别是病变部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