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骨髓腔骨纤维结构不良核磁共振图

骨髓腔骨纤维结构不良核磁共振图

时间:2024-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生部位虽然也在皮质内,但影像学缺乏骨样骨瘤“鸡眼样”特征,镜下骨小梁间为成纤维细胞增生,而不是疏松的血管纤维性间质。

骨纤维结构不良(osteofibrous dysplasia,OFD)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纤维骨性病变,几乎只发生于胫腓骨,偶尔见于尺桡骨的皮质内,可能是纤维结构不良的一种特殊亚型,有人称为皮质内纤维结构不良(intracotical dysplasia),也有人认为是长骨的骨化性纤维瘤。OFD1966年首先由Kempson作为骨化性纤维瘤报道,1976年由Compannacci命名为OFD,也称Kempson-Compannacci病变。OFD是一种少见病变,比FD发病率低得多。

【临床特征】

(1)大多为10岁以前的儿童,偶见于婴儿,15岁以后较少见。

(2)男性发病率略高。

(3)主要表现为肿胀或疼痛,受累肢体弯曲,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及假关节形成。

(4)以胫骨中1/3最常见,病变大多为单侧受累,少数为双侧性或胫腓骨同时受累。偶可位于尺、桡骨。

【影像特征】

(1)表现为骨皮质内偏心性、融合性、卵圆形、扇形、锯齿形或泡沫状的溶骨性改变,有硬化边缘,病变累及整个骨可引起骨的弯曲畸形。

(2)骨膜反应和软组织受累少见。

(3)CT显示病变以骨皮质为中心,常有硬化性边缘,不侵犯软组织。

【病理特征】

1.大体检查 病变边界清楚,实质性,灰白-灰黄色,同周围正常骨组织有移行,皮质变薄或缺损,髓质膨胀有硬化边缘。

2.基本形态 类似FD,即纤维背景内有不规则编织骨小梁形成,但字母形骨小梁较少见,骨小梁周围有成排增生活跃的骨母细胞围绕。

(1)Companacci和Laus发现病变有分带现象,病灶中央以成纤维细胞增生为主伴少量短的、纤细的不成熟的编织骨,病灶周边部逐渐过渡为较粗的骨小梁,并成熟为板层骨,骨小梁数量也逐渐增多,互相吻合,最终移行为周围反应性皮质骨。从中央到周边的所有骨小梁表面均有增生活跃的骨母细胞被覆。

(2)纤维间质内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聚集。

3.免疫表型 OFD间质内有单个散在的Cytokeratin阳性细胞,同时也表达Vimentin、S-100蛋白和Leu-7。

【鉴别诊断】

1.纤维结构不良 发病年龄偏大;病变不只局限于胫腓骨;X线病灶位于髓腔内而非骨皮质内;病理学形态骨小梁形态常为字母形,周边无骨母细胞围绕,无OFD分带现象。

2.长骨造釉细胞瘤 低度恶性肿瘤,和OFD都位于胫腓骨骨干的皮质内,造釉细胞瘤内可以含有大片类似骨纤维结构不良的区域,而OFD中也可见单个散在的Cytokeratin阳性细胞。但造釉细胞瘤发病年龄比较大,病灶内有上皮样细胞巢形成,OFD无此特征。

3.骨样骨瘤 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骨皮质内,组织学特征类似于OFD,但骨样骨瘤患者有明显疼痛,服用水杨酸类或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可缓解疼痛,体积较小,有特征性皮质内“鸡眼样”影像学改变和瘤巢周围明显的硬化区。

【治疗和预后

(1)OFD可以长期静止或自发性消退,也可缓慢增大以至累及整个胫骨。

(2)病变的进展发生在10岁以前骨骼生长期,骨骼生长成熟后一般不再扩大。

(3)少部分有CK阳性细胞的OFD可进展为造釉细胞瘤。

(4)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一般不主张手术,儿童期手术后复发可能性很大。

(5)当OFD发生病理性骨折及严重弯曲畸形时以手术治疗为主。

【典型病例】

病例1 右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图4-2-1)

1.病史简介 患者女,18岁。右小腿疼痛,运动后加重数年。X线检查发现右胫骨上段皮质内占位。做病灶刮除加植骨术。

图4-2-1 骨纤维结构不良

A.X线示右胫骨上段干骺端皮质多房性囊性骨质破坏,向髓腔发展,边界清楚,轻度膨胀。病变长轴与骨干平行;B.低倍镜下皮质骨增生,病变位于骨皮质下,向髓腔发展;C.病变由纤维及编织状骨小梁组成,两者有分带现象,病灶中央梭形成纤维细胞增生伴少量幼稚骨,周边过渡为较粗的骨小梁,数量逐渐增多;D.图C高倍观察,骨小梁较短小,周边有增生肥胖的骨母细胞被覆;E.免疫标记间质内灶性CK阳性细胞

2.病理诊断 右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

〖点评〗

(1)骨纤维结构不良在影像学上要与干骺端纤维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鉴别,形态学上要与纤维结构不良和骨样骨瘤鉴别。

(2)骨纤维结构不良和纤维结构不良均为良性纤维性骨病,两者鉴别在于:①骨纤维结构不良的部位特定于胫腓骨,和尺桡骨;②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生于骨皮质向髓腔发展;③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不成熟骨小梁较短小,字母形骨小梁少见,骨周边有肥胖的骨母细胞被覆。

(3)骨样骨瘤也发生于骨皮质,部分形态学特征类似骨纤维结构不良,骨小梁有分层现象。骨纤维结构不良发生部位虽然也在皮质内,但影像学缺乏骨样骨瘤“鸡眼样”特征,镜下骨小梁间为成纤维细胞增生,而不是疏松的血管纤维性间质。

病例2 左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图4-2-2)

1.病史简介 患者男,13岁。左小腿外伤后X线检查发现左胫骨肿瘤。做胫骨肿瘤切除。切除部分胫骨长12cm,直径3cm,切面髓腔实性,灰黄色、灰白色相间。

图4-2-2 骨纤维结构不良

A.X线正侧位示左胫骨中段骨干皮质内囊性多房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向髓腔扩展,病变部位膨胀,向前弯曲,边界清楚,骨皮质分叉,局部皮质变薄,病灶周围有硬化带。病变长轴与骨平行。B.低倍镜下病变起源于皮质,向髓腔发展。由致密的纤维及不规则骨小梁组成,骨小梁排列呈不规则网状结构。C.图B高倍观察。D.骨小梁为不成熟编织骨,周边有增生活跃的骨母细胞被覆。E.不成熟编织状骨小梁逐渐移行成板层骨。F.间质中增生梭形细胞免疫标记CK单个细胞散在阳性表达

2.病理诊断 左胫骨骨纤维结构不良。

〖点评〗

(1)骨纤维结构不良是一种良性骨肿瘤,可以长期静止或自发性消退,也可缓慢增大以至累及整个胫骨。少部分有CK阳性细胞的OFD可进展为造釉细胞瘤。

(2)造釉细胞瘤发生部位多在胫骨皮质内,在肿瘤内可同时出现骨纤维结构不良成分,并有分带现象。免疫组化肿瘤内上皮细胞巢细胞角蛋白阳性。有研究表明二种病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3)本例胫骨内病灶范围较广,影像学类似于造釉细胞瘤。间质内有CK免疫标记阳性的细胞存在。诊断时必须要与长骨造釉细胞瘤鉴别,后者为低度恶性肿瘤,在骨-纤维成分中有明显的上皮细胞巢,而不是分散、个别CK阳性细胞;有髓内浸润、皮质浸润、软组织浸润等恶性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