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

时间:2024-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郎汉斯组织细胞呈克隆性增生性病变,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可引起孤立性或多发性骨质破坏,偶可累及其他脏器。勒-雪病中少部分可能是以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为主。F.免疫标记郎汉斯组织细胞CD1α胞质阳性。H.免疫标记郎汉斯组织细胞PGM-1阴性,病灶周边多核巨细胞胞质阳性。免疫标记有助于二者鉴别,郎汉斯组织细胞CD1、S-100、和Langerin阳性,淋巴细胞标记阴性。CT发现颅骨占位并侵犯软组织。

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是一种郎汉斯组织细胞呈克隆性增生性病变,病因不明,可能与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有关,可引起孤立性或多发性骨质破坏,偶可累及其他脏器。

本病1913年首次报道,1940年由Lichtenstein和Jaffe命名为嗜酸性肉芽肿。1953年由Lichtenstein将组织细胞增生症X分成三个期:①孤立性或多发性骨嗜酸性肉芽肿,也称为骨的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LCH);②急性,亚急性弥漫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勒-雪病);③慢性弥漫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韩-席-柯病)。

免疫和电镜证实骨嗜酸性肉芽肿的组织细胞是S-100和CD1α阳性的Langerhans组织细胞,电镜下胞质内有细胞膜凹陷形成的网球拍形Birbeck颗粒。

【临床特征】

(1)受累骨局部疼痛、肿胀,或患骨病灶周围有软组织肿块。

(2)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约半数在10岁以下,少数在30岁以上。

(3)慢性弥漫性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韩-席-柯病),典型病例具有穿孔样骨病变,突眼(通常为单侧性),尿崩症(或糖尿病)为主的临床三联症。骨外病变:如肝、脾、淋巴结大,皮肤黏膜和肺部病变可渐趋明显,并呈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4)勒-雪病中少部分可能是以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为主。患者主要是婴幼儿。病变开始常有发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骨质疏松,囊性变或溶骨性破坏。骨髓广泛受累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而有些勒-雪病可能是淋巴瘤。

(5)任何骨均可受累,20岁以前好发于股骨、颅骨、蝶鞍、椎骨和盆骨,20~30岁好发于肋骨、下颌骨,30岁以后少见。手足骨极少累及;长骨的病变通常位于骨干,骨骺很少受累;孤立性骨病约为多发性骨病的2倍。

【影像特征】

(1)髓质骨的溶骨性破坏,典型病变卵圆形,边界清楚呈穿孔状,病灶周围无硬化性改变。

(2)颅骨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有或无硬化边缘,呈“洞中洞”(hole in a hole)表现,极少有骨膜下新骨形成和硬化性反应。

(3)长骨病变位于髓腔,呈溶骨性破坏,病变刺激骨膜下新骨形成,形成葱皮样骨膜反应,类似骨髓炎和尤因肉瘤,但不累及骺板及关节。

(4)颌骨的病变使牙齿周围的牙槽骨破坏,牙齿松动脱落。

(5)椎骨的病变可导致椎体锲形塌陷,甚至整个椎体被压缩成扁平状类似一个银元(扁平椎)。

【病理特征】

(1)郎汉斯组织细胞是LCH的诊断性细胞。

(2)低倍镜下,郎汉斯组织细胞呈上皮样,核和胞质染色较浅,有聚集倾向。

(3)高倍镜下郎汉斯组织细胞的细胞质嗜酸性,界限不清,核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核有核沟或分叶状,核分裂不多,一般<5个/10HPF。

(4)除郎汉斯细胞外还可出现普通的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

(5)出现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是本病特征之一。

(6)如病变中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很多并伴有纤维化时,可掩盖诊断性郎汉斯组织细胞的存在而类似于慢性骨髓炎。

(7)随着病变的逐渐成熟,嗜酸性粒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数量可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形成局部单一的郎汉斯细胞增生类似于肿瘤

(8)组织化学:郎汉斯组织细胞含有ATP酶、非特异性酯酶,或酸性磷酸酶,但缺乏溶酶体酶和α-抗胰蛋白酶

(9)免疫组化郎汉斯组织细胞特异性表达CD1α(Leu6),同时也表达S-100蛋白,PAN(花生凝集素),CD74,CD14,CD11c,CD68,最近有文献报告可特异性表达凝聚素Langerlin。

【鉴别诊断】

1.慢性骨髓炎 骨髓炎很少发生于颅骨,在其他部位如长骨骺板软骨破坏,椎间隙消失,关节肿胀等改变更常见于骨髓炎。镜下骨髓炎病灶内常含有死骨和大量中性白细胞,髓腔纤维化,但很少出现郎汉斯组织细胞。相反LCH中含有大量S-100、CD1和Langerin阳性的郎汉斯组织细胞,很少见到活的或死的宿主骨,纤维增生也不明显。

2.霍奇金病 背景病变与LCH相似,但缺乏Langerhan细胞,有CD15、CD30阳性的R-S细胞和Hodgkin细胞。X线呈混合性溶骨和成骨性改变,病灶大,患者年龄都在20岁以上。

【治疗和预后

(1)孤立性LCH可手术刮除,对放疗十分敏感也可做小剂量放疗,有的病灶可自发性消退。

(2)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有少数孤立性LCH发展为多发性LCH,甚至累及其他脏器。

(3)出现下列特征提示LCH的预后不良:①诊断LCH时的年龄<18个月;②肝大;③贫血和(或)血小板减少;④骨髓广泛受累;⑤出血性皮肤病变。

(4)病理组织学特征很难提示那些病例可能会向系统性脏器受累发展,但有系统性病变的LCH往往形态学单一,郎汉斯组织细胞的核分裂象较多,有坏死出现,病灶内多核巨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量少。

【典型病例】

病例1 右股骨中段骨干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左股骨远端干骺端血管瘤(图5-4-1)

1.病史简介 患者男,7岁。右大腿不适2个月,X线检查发现右股骨中段,及左股骨远端病变。做双侧股骨病灶刮除加植骨。

图5-4-1 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伴骨骺端血管瘤

A.X线示右侧股骨中上段骨干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累及皮质,伴皮质增厚,周围无硬化带。左股骨下段干骺端骺板上方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有硬化带。B.CT示左股骨下端皮质缺损,突入髓腔,髓腔面有硬化带,外侧面皮质消失。C.右股骨中段刮除病灶,低倍镜下圆形郎汉斯组织细胞弥漫片状增生,其中夹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分叶核细胞。D.图C高倍观察,郎汉斯组织细胞界限不清,核圆形、卵圆形,有核沟。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散在于病变中。E.病变内有类似慢性骨髓炎改变,见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伴炎性肉芽组织增生。F.免疫标记郎汉斯组织细胞CD1α胞质阳性。G.免疫标记郎汉斯组织细胞S-100胞核阳性。H.免疫标记郎汉斯组织细胞PGM-1阴性,病灶周边多核巨细胞胞质阳性。I.左股骨下段干骺端病灶切除,镜下为密集增生的厚壁血管瘤样组织。J.血管间有反应性骨质增生

2.病理诊断 右股骨中段骨干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左股骨远端干骺端血管瘤。

〖点评〗

(1)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是克隆性增生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和年轻成人,约半数10岁以下。

(2)长骨的病变通常位于骨干,骨骺很少受累。孤立性骨病约为多发性骨病的2倍。

(3)本例为7岁儿童的长骨骨干和左股骨远端病变,但显微镜下左股骨远端干骺端病灶是血管瘤,并非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因此属单骨性病变。

(4)右侧股骨骨干病灶镜下见小圆形细胞弥漫性增生,局部形态一致,病理诊断要与恶性淋巴瘤鉴别。但本患者影像学改变呈良性表现,镜下小圆形细胞界限不清,有明显核沟,病变内有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标记有助于二者鉴别,郎汉斯组织细胞CD1、S-100、和Langerin阳性,淋巴细胞标记阴性。

(5)左股骨远端干骺端血管瘤属同时合并的疾病。

病例2 多骨性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勒-雪病待排除(图5-4-2)

1.病史简介 患者女,出生8个月。患儿出生4个月时头颅出现肿块伴低热。CT发现颅骨占位并侵犯软组织。未经治疗肿块自行消退。8个月大时出现高热伴肺部感染,头颅原位肿块再次出现。做全身影像学检查,X线和MRI检查发现双下肢长骨、两侧肋骨、右侧颅骨、左侧肩胛骨及多个椎体溶骨性骨质破坏。做左侧股骨下端病灶活检。

图5-4-2 多骨性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勒-雪病待排除)

A.X线示双侧股骨下端干骺端、双侧胫骨上端干骺端髓内卵圆形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周围无硬化带,无骨膜反应。B.MRI矢状面示颈、胸多个椎体呈跳跃式压缩性骨折,呈楔形或碟状薄片状扁平椎,椎间隙存在。C.CT横断面示右侧肩胛骨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吸收。D.CT横断面示双侧肋骨多灶性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E.CT横断面示头颅骨多灶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局部区域累及软组织,边界清楚,无骨膜反应。F.低倍镜下增生的郎汉斯组织细胞有成巢倾向,细胞上皮样。G.图F高倍观察,上皮样郎汉斯组织细胞胞质嗜伊红,核偏位,类似印戒样低分化腺癌。病灶内散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H.部分区域有明显纤维化,将组织细胞包绕呈巢状。I.免疫标记S-100郎汉斯组织细胞核阳性。J.免疫标记CD1α郎汉斯组织细胞胞质阳性。K.免疫标记PGM-1郎汉斯组织细胞阴性。病灶内散在分布多核巨细胞阳性

2.病理诊断 多骨性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勒-雪病待排除。

〖点评〗

(1)本例是出生8个月大的婴儿,首次发现颅骨病灶为出生4个月,伴发热。颅骨病变未经治疗自行消退,但以后在原位和其他许多骨出现新的病灶。临床符合多骨性郎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改变。

(2)本例形态学改变及免疫标记均证实肿瘤细胞为郎汉斯组织细胞。但患者为婴儿多骨性病变,伴发热,因此勒-雪病不能完全排除,应继续观察其临床发展过程,是否有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系统性症状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