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骨慢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特征】
(1)发热,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
(2)感染途径:血源性(败血症、脓毒血症)、外伤性(开放性骨折)、邻近脏器感染灶的局部扩散(牙龈炎、副鼻窦炎引起的颌骨骨髓炎等)。
(3)好发于青少年和身体衰弱的老年人(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病患者)。
(4)临床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骨髓炎,慢性期常有皮肤窦道形成,病程可迁延十余年。
【影像特征】
(1)慢性骨髓炎:骨质增生、硬化,骨皮质不规则增厚,髓腔狭窄,如有死骨、窦道,葱皮样或花边样不成熟骨膜反应提示炎症活动。
(2)死骨在X线中为高密度阴影,与周围的骨质疏松形成鲜明的对比。
(3)成人慢性骨髓炎易累及关节,形成化脓性关节炎。
(4)硬化性骨髓炎:以骨质硬化为主要表现,伴骨皮质增厚,骨密度升高,髓腔闭塞。
(5)Brodie脓肿:又称慢性低毒性骨髓炎,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或骨端,病变范围较局限,在低密度脓腔周围有硬化圈。
【病理特征】
(1)髓腔内大量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伴脓肿形成。
(2)骨髓组织、皮质骨、髓质骨坏死伴死骨形成。死骨染色偏蓝,骨母细胞和骨细胞消失,周边有虫蚀状凹陷。
(3)骨膜下大量反应性新骨形成。
【典型病例】
右股骨中上段硬化性骨髓炎(图13-12-1)
1.病史简介 患者女,43岁。右大腿近端肿痛、低热1个月。
图13-12-1 硬化性骨髓炎
A.X线示股骨中上段连续的骨膜反应,骨皮质增厚,骨横径增粗,髓腔硬化,部分区域髓腔闭塞;在硬化区内有斑块状低密度区域;B.CT冠状面扫描见骨皮质不规则增厚,髓腔硬化和硬化区内斑块状低密度阴影;横断面扫描见明显的日光放射状骨膜反应和粗大骨小梁;C.镜下见刮除的髓内组织中有蓝色的死骨(右上角)、反应性增生骨小梁和增生纤维组织;D.退变的骨小梁周边有粉红色新骨形成和骨母细胞增生,新旧骨之间有蓝色黏合线,骨小梁之间炎性肉芽组织取代正常骨髓组织;E.髓腔内炎性肉芽组织和纤维化
2.病理诊断 右股骨中上段硬化性骨髓炎。
〖点评〗
(1)硬化性骨髓炎是慢性骨髓炎的一种,以骨膜反应、骨皮质增厚、骨髓腔硬化闭塞为特征,髓腔内有炎性肉芽组织增生、纤维化和反应性新骨形成,但中性白细胞数量较少,化脓不明显,可能是与机体免疫力较强、细菌毒性较低或抗菌治疗有关。
(2)慢性骨髓炎因有明显骨膜反应、新骨形成、旧骨破坏和软组织水肿,有时影像学与恶性骨肿瘤不易区分,但从病理形态的角度看,死骨、良性的反应性骨和炎症与恶性肿瘤很容易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