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Robert Furchgott首次描述了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现象。无论以何种方式去除内皮则血管舒张消失,这是由未知的内皮源性物质所介导的反应,该物质后来被命名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DRF随后被证明主要是一氧化氮,NO扩散至位于基底部的血管平滑肌并激活第二信使使血管舒张。许多血管舒张的激动药,如血流和多种G蛋白偶联的受体,包括5-羟色胺和蕈毒碱胆碱能激动药受体都通过这种间接的内皮依赖性的机制发挥作用。
血管生物学领域内出现的最重要的转折为发现和阐明内皮的内分泌/旁分泌作用。最初认识到内皮具有调节激素分泌的功能是因为人们观察到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依赖于内皮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20世纪70年代中期首次描述在激素水平调节释放内皮细胞的血管活性药物前列腺素。前列环素(PGI2)既是血管扩张药,又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内皮的产物。但这一领域中最具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于1980年。Robert Furchgott首次描述了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现象。这是一个简单而精致的实验,Robert和他的同事们用器官浸液(organ baths)进行离体实验,实验显示收缩的动脉环只有在内皮存在时,蕈毒碱胆碱能激动药(muscarinic cholinergic agonists)才有可能使其舒张。无论以何种方式去除内皮则血管舒张消失,这是由未知的内皮源性物质所介导的反应,该物质后来被命名为内皮源性舒张因子(endotheli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EDRF随后被证明主要是一氧化氮(NO),NO扩散至位于基底部的血管平滑肌并激活第二信使使血管舒张。许多血管舒张的激动药(但并非全部),如血流和多种G蛋白偶联的受体,包括5-羟色胺和蕈毒碱胆碱能激动药受体都通过这种间接的内皮依赖性的机制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