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系统包括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及其分支。其所供的血液占整个脑血液的2/3,且均在幕上的大脑半球的前3/4和眼球。
(一)颈总动脉
右侧颈总动脉自头臂动脉分出,左侧颈总动脉直接从主动脉弓分出。它们与颈静脉和迷走神经在颈血管神经鞘内沿着气管两旁在胸锁乳突肌后内侧向上行走。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的后内侧面。颈总动脉在平舌骨大角处,或甲状软骨上缘,或第4颈椎椎体水平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在颈总动脉分叉处有以下特点:①颈总动脉分叉的水平在个体上有明显差异;②颈总动脉分叉处膨大的部位为颈动脉窦,其受刺激时出现反射性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③颈总动脉分叉的后方有一小的扁平体系棕褐色的颈动脉球,长约5mm,宽约2mm,球内有交感神经颈上节的2~3条分支和舌咽神经的分支分布,受刺激时反射性地影响心跳、血管和呼吸活动。
(二)颈外动脉
自颈总动脉分出后,位于颈内动脉的前内侧,在颈动脉三角内上升至下颌下区,进入腮腺,分为上颌动脉和颞浅动脉两终支。两侧颈外动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因此阻断一侧的颈外动脉,不会导致缺血性坏死。在颈外动脉发出的分支中,有的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甲状腺上动脉 大多数为颈外动脉分出,也有自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分出。其供应甲状腺上部分及甲状软骨的血液,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可听到杂音,在甲状腺切除术中应注意结扎好该动脉,否则术后容易发生大出血致死。
2.舌动脉 供应舌部血液。
3.面动脉 自颈外动脉发出后上行至咬肌前缘,绕过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颈阔肌、笑肌、颧肌、上唇方肌的深面,颊肌和尖牙肌的浅面,经口角和鼻外侧,曲行向上至眼内眦,移行于内眦动脉。面动脉在面部的行程中发出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其供应相应部位的血液。上唇动脉还分出鼻窦支和鼻中隔支,前者供应鼻前庭,后者参与黎氏动脉血管丛吻合。该动脉在下颌角下方可触及,在面部外伤性出血时,压迫此动脉可控制出血。
4.枕动脉 供应枕顶区及其相应颅内脑膜的血液,可在枕区触及。
5.耳后动脉 系颈外动脉在腮腺内发出的分支,供应枕区及顶部的血液,可在枕区触及。
6.咽升动脉 供应舌咽部下部及颅底硬脑膜的血液。
7.颞浅动脉 是颈外动脉延续的终支之一,其在腮腺后走行,于腮腺上端穿出,经外耳前方上行至额区分为额支和顶支,供应颞、额及顶部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血液。之外,颞浅动脉在腮腺内分出腮腺支供应腮腺的血液,分出面横动脉供应颊部表情肌的血液,并与面动脉分支相吻合供应额肌的血液。颞浅动脉可在颧弓上方,耳前部的皮下触及其搏动,因此,可在此部检查脉搏,也可在此处压迫或结扎止血。
8.上颌动脉 为颈外动脉的终支之一,于翼肌间横行向前。途中分出耳深动脉和鼓前动脉,供应下颌关节、外耳道、鼓膜及鼓室黏膜。向下发出下牙槽动脉供应下颅骨的牙槽、牙齿、牙龈和颌部皮肤;下颌舌骨肌动脉供应同名肌肉;颊动脉供应表情肌、口腔黏膜和上颌牙根;上牙槽后动脉供应上颌牙跟、上颌磨牙、上颌骨和骨膜。向上发出脑膜中动脉详见下述。
9.脑膜中动脉 是上颌动脉发出的分支,其上行于翼外肌深侧,穿过颅底的蝶骨棘孔进入颅内硬膜外,向颞顶部上升,供应其周围的硬脑膜及颅骨。此动脉贴在额骨内侧走行,而该骨质较薄,外伤时易损伤致该动脉破裂引起严重的硬脑膜外血肿。
供应头皮及皮下组织血液的动脉主要是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枕动脉,它们在颅顶区形成吻合,而且,两侧之间和颈内、外动脉之间也互相形成吻合,所以头皮发生大块断裂时不易坏死。
(三)颈内动脉
颈内动脉(图4-2)在颈部相当于舌骨大角处从颈总动脉分出,上行直达颅底,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在管内由垂直方向转为水平方向,最后经破裂孔入颅。颈内动脉的直径约0.5cm,在入颅前无任何分支。在上行途经咽侧壁处,可通过口腔扁桃体后方直接触及其明显搏动。
图4-2 颈内动脉与椎动脉系统
入颅后的颈内动脉沿蝶鞍外侧的颈动脉沟通过海绵窦。在海绵窦内,颈内动脉于蝶鞍底部自后向前走行,并转向外侧到前床突下方后又向上,至前床突尖端内侧出海绵窦,入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腔)。在蛛网膜下隙,颈内动脉又向前凸曲,再向后,至后床突上方;之后,又转向上外侧达脑的底面,最后分为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两终支。
颈内动脉在颅底的弯曲走行,依其行程可分为以下4段:①在颧骨岩部的颈动脉管者为岩骨段;②在海绵窦内走行者为海绵窦段;③平前床突尖端内侧以上至出硬脑膜之前者为床突上段;④出硬脑膜后,处在蛛网膜下隙者为终末段或称脑底段。床突上段和海绵窦段又合称虹吸部(siphon),前者为虹吸部的上半部,后者为下半部,两者之间的移行部称为颈动脉的虹吸弯或虹吸。虹吸弯在正常情况下可呈“U”、“C”、“V“或“S”形等不同形状。颈内动脉在颅内行程有3个曲折段,即第一个弯曲在颈动脉管处,第二个弯曲系岩骨段进入海绵窦时和第三个弯曲为虹吸弯。这些曲折主要是因为颈内动脉在发育时,颅底发育快于动脉所致,此处曲折也恰好能有利于缓解该动脉离心脏较近产生的高压作用。
颈内动脉入颅后按先后顺序分出以下许多分支:
1.颈鼓动脉 系颈内动脉的第一条分支。它是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内分出,经颈动脉管壁的小孔穿入鼓室,与茎乳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的鼓支吻合。
2.翼突管动脉 也由颈内动脉在颈动脉管内分出,经翼突管与腭大动脉的分支吻合。
3.半月节支 系颈内动脉入颅后在两层硬脑膜间,三叉神经半月节后发出的小动脉,供应三叉神经半月节。
4.脑膜垂体动脉 发自于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即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开始弯曲部的后面发出,走行一段后又发出以下3条分支:
(1)幕支:又称小脑幕动脉,自脑膜垂体动脉发出后向外行,沿途分小支供应第Ⅲ、Ⅳ对脑神经和海绵窦顶,并与眼动脉的脑膜支吻合。之后,继续沿小脑膜游离缘向后与对侧相应的同名动脉吻合,并发出小分支供应小脑幕。幕支在正常脑血管造影下可以显示。
(2)背侧脑膜支:又称脑膜背动脉斜坡支。它向后内下行走,经斜坡背面下降,最后与对侧相应同名动脉吻合。途中发出小分支供应第Ⅵ对脑神经。
(3)垂体下动脉:向内侧,穿过海绵窦达神经垂体(垂体后叶)的侧面,在腺垂体(前叶)与神经垂体之间的沟内中下1/3处分为上支与下支,后两者与对侧相应同名动脉吻合,形成动脉环,此环又发出3条小动脉:①后叶支:有5~10条,穿入神经垂体分为毛细血管网;②被囊支:有2~3条,向后行并继续分支,与对侧的相应动脉吻合,最后入神经垂体内参与组成毛细血管;③叶间支:穿入腺垂体与神经垂体之间,在神经垂体也参与组成毛细血管,此小分支与其他动脉发生吻合。
5.海绵窦下动脉 也称外侧主干动脉。它发自于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即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中部的外侧面发出,尔后又发出分支与脑膜中动脉的分支吻合。该动脉在海绵窦内发出分支供应海绵窦及其底面的硬脑膜、三叉神经半月节和第Ⅲ、Ⅳ、Ⅵ对脑神经。
6.被囊动脉 又称垂体包膜动脉,分为两支:
(1)被囊下动脉: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远侧部下面发出,经腺垂体下部的硬脑膜下面向内行,与垂体下动脉吻合,发出分支分别供应腺垂体和鞍背。
(2)被囊前动脉: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远侧部下面发出后,沿颈内动脉内侧经蝶鞍背面前缘向内行,与对侧相应动脉吻合。
7.乳头体动脉 发自于颈内动脉的虹吸部,供应乳头体。
8.垂体上动脉 自颈内动脉的虹吸部发出一组垂体上动脉,在前床突内侧穿出硬膜发出两条小动脉:
(1)短柄动脉:终止于垂体柄内的毛细血管。
(2)缰动脉:供应腺垂体和参与构成该部位毛细血管网。
垂体上、下动脉除了在垂体参与合成毛细血管网供应垂体之外,还参与形成垂体门静脉系统,连接于丘脑下部与垂体之间。
颈内动脉在海绵窦所发出的动脉分支,均与对侧的颈内动脉和眼动脉,与颈外动脉的脑膜支和椎动脉等发出的分支相吻合。因此,当一侧颈内动脉海绵窦以下发生阻塞时,这些吻合支显得极为重要。
9.眼动脉 系颈内动脉入颅后在蛛网膜下隙的第一条最重要的较大分支,其发自于海绵窦内的颈内动脉虹吸弯段,经视神经孔又出颅后入眶内。在颅内,眼动脉位于视神经的外下方;在眼眶内,眼动脉位于上内壁处的上斜肌下缘走行至内眦附近,沿途发出以下分支。
(1)视网膜中央动脉:是眼动脉的终动脉,在眼球后穿入视神经,直至视盘(视神经乳头)处穿出,一般分为视网膜颞侧上、下动脉和鼻侧上、下动脉,供应视网膜血液。
(2)脉络膜动脉:有若干条,沿视神经周围行走,穿入眼球供应脉络膜。
(3)虹膜动脉:又称睫状后长动脉,有2条,沿视神经内、外侧走行,穿入巩膜入眼球,供应虹膜。
(4)泪腺动脉:沿外直肌上缘达泪腺,并发支至睑外侧及结膜,供应泪腺、睑外侧和部分结膜。
(5)肌支:分上、下两支,供应眼外肌。
(6)眶上动脉:经眶上孔穿出,供应前额。
眼动脉的临床意义:①通过眼动脉的各分支使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发生广泛吻合。眼动脉的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吻合;眼动脉的鼻背支与面动脉分出的内眦动脉和鼻后动脉吻合;眼动脉的泪腺动脉与上颌动脉的额深前动脉吻合;泪腺动脉的脑膜回返支与上颌动脉的脑膜中动脉的前支吻合。因此,颈内动脉阻塞后,眼动脉与颈外动脉的各吻合支代偿性增粗,使颈外动脉的血液经眼动脉回流入颅内,并分流至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②视网膜的小动脉是全身惟一通过眼底镜可直接进行观察的动脉。如发现这条动脉硬化,有可能间接反映脑动脉和全身动脉有硬化。③眼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分支,测量眼动脉的血压,可以反映颈内动脉的血压变化。④眼动脉的眶上动脉分布于额内侧的皮肤,该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可以反映颈内动脉有否病变。⑤眼动脉系颈内动脉直接发出惟一供应同侧眼球的动脉,一但出现颈内动脉阻塞,可出现同侧眼球失明,并伴对侧偏瘫的典型症状。
10.后交通动脉 系颈内动脉在视交叉外方发出,并沿灰结节和乳头体外侧,在蝶鞍的动眼神经上面,水平向后稍向内走行,最后与大脑后动脉吻合。它是脑底动脉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交通动脉的个体差异较大:在长度上,最短可为2mm,最长达34mm,一般为13mm左右;在管径上,粗者与大脑后动脉一样,细者小至0.2mm,一般为1.8mm左右;在形态上,可呈线状、襻状或丛状。有些人的后交通动脉发育障碍,如一侧或两侧后交通动脉缺如。
后交通动脉在贴脑侧分出许多穿支,即中央动脉,垂直进行入脑内。后交通动脉前段分出的穿支供应乳头体、灰结节、丘脑下部、丘脑前侧、视束前部和内囊后肢;后段发出的穿支供应大脑脚腹侧及丘脑底核(Luys体)。这组中央动脉在脑实质内一般无吻合支。
后交通动脉的临床意义:①该动脉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②由于后交通动脉向后行走中紧靠动眼神经上方,因此,该动脉发生动脉瘤时易压迫该侧的动眼神经;③后交通动脉缺如者,一旦出现颈内动脉阻塞,易导致严重的脑梗死;④由于中央动脉之间较少吻合,所以某支动脉阻塞时,易导致小灶性脑梗死。
11.脉络膜前动脉 在后交通动脉的稍上方起自颈内动脉,但有少数起自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后动脉的分叉处。脉络膜前动脉发出后沿视束向后走行,在海马钩回附近,穿过脉络裂进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并与脉络膜后动脉吻合。脉络膜前动脉在进入侧脑室之前,发出以下两组分支:
(1)皮质动脉:1~3支。供应海马及海马钩回。
(2)中央动脉:2~3支。有一支动脉在视束外侧又分为数条小支进入脑内供应外侧膝状体、大脑脚、乳头体及灰结节。另两支统称纹状体内囊动脉,其中一支穿视束,行向后外达苍白球;另一支在视束外侧,进入脑后经内囊后肢及豆状核下部至视放射区,也发出分支至苍白球。
因此,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范围为内囊膝部与后肢、尾状核、苍白球、杏仁核、丘脑、丘脑下部、乳头体、灰结节、外侧膝状休、视束、红核、黑质、大脑脚、豆状襻、侧脑室脉络丛、海马、海马回、海马钩回等。
脉络膜前动脉的临床意义:①该动脉在鞍区上方行走的位置较恒定,在CT和MRI出现以前,可通过脑血管造影侧位片显示该血管的走行,了解有否鞍区占位性病变;②苍白球主要由该动脉供血,过去曾采用结扎该动脉治疗帕金森病;③该动脉在蛛网膜下隙行程最长,且口径较小,易出现阻塞,所以常出现苍白球、内囊和海马区缺血的症状;④在出生时,该动脉的皮质支易被小脑幕缘挤压致海马缺血并出现胶质细胞增生的瘢痕,而后者常是难治性颞额癫癎的原因。
12.大脑前动脉 系颈内动脉在大脑外侧裂、视交叉正对嗅三角处发出,水平向前内,走行于视神经上面进入大脑纵裂内,经胼胝体下回附近斜向前上,绕过胼胝体膝部至背面,沿胼胝体沟向后行至胼胝体压部前方,再弯向上至楔前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在视交叉前上方的大脑纵裂处,借助前交通动脉相连。因此,以前交通动脉为界将大脑前动脉分为交通前段和交通后段。交通前段的动脉变异较大,有的动脉管径极细,甚至该段动脉缺如,此时主要靠交通动脉将对侧的血液供应至同侧交通后段。交通后段的大脑前动脉行至胼胝体压部与大脑后动脉的末梢支吻合形成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的交接处。大脑前动脉分为皮质支与中央支。
(1)皮质动脉:即浅支,在脑表面走行至相应的皮质及皮质下组织。
①眶动脉;包括眶前动脉和眶后动脉,它们在距前交通动脉之前4~10mm处发自于大脑前动脉,供应额叶的眶面。
②额极动脉:在胼胝体膝部下方发自于大脑前动脉,向前达额极,供应额极的内、外侧面。
③胼缘动脉:是大脑前动脉在胼胝体前部的较大分支,并且还再分出以下分支。
额前动脉:沿额叶内侧面向前上方走行,又分为2~3支,它们经额叶前部绕过大脑半球上内缘至背外侧面,沿额上回至额上沟,供应额中回上前部。
额中动脉:向后至扣带回又分为2~3支,在额上回中部绕过大脑半球缘线至额上沟,供应扣带回,额上回内、外侧面及额中回的上中部。
额后动脉:向上后行,经过扣带回,在额上回后部至背外侧面又分为2~3支,至额上沟后部和中央前沟上1/4处,供应扣带回、额上回、额中回上部和中央前回上1/4部分。
旁中央动脉:有的也发自胼周动脉,向后斜过扣带回沟至旁中央小叶又分为2~3支,最后到达中央前后回上部,供应扣带回、旁中央小叶及中央前、后回上1/4。
④胼周动脉:又称胼胝体旁动脉,系大脑前动脉在胼胝体沟内走行的一段,所以,也系大脑前动脉主干的延续部分。在胼胝体压部前方胼周动脉又分出一小支入胼胝体的动脉称胼胝体动脉。胼周动脉供应胼胝体及附近的皮质和楔前叶。
⑤楔前动脉:系在胼胝体压部前方由大脑前动脉主干直弯向上延续的动脉,其经顶下沟至楔前回,尔后绕过上内线至顶上小叶进入顶间沟。供应扣带回后部、楔前叶前2/3、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上缘。
(2)中央动脉:即深支,系大脑前动脉在前交通动脉之前向脑内发出的一群小动脉,也称前内侧丘纹动脉,它们分为以下2组:
①中央长动脉:又称回返动脉、内侧前穿动脉,属于前内侧丘纹动脉的一支。该动脉在前交通动脉起部由大脑前动脉外侧缘发出,返向后外行,横过直回,至前穿质时,在前内嗅裂内侧端穿入脑内,并在脑内又分出3组小动脉:外侧小动脉经壳核前端上行穿过内囊前肢至尾状核外侧部;中间小动脉经尾状核头外侧上行;内侧小动脉经尾状核头部前缘上行。该动脉在前穿质之前分出2~3条小分支入眶回。主要供应额叶眶内侧面的皮质、尾状核头部、壳核前端、苍白球外侧部及内囊前肢。
②中央短动脉:又称外侧前穿动脉,属于前内侧丘纹动脉的一群。该动脉在前交通动脉前段中前或开始部的外侧发自大脑前动脉,并向后外方走行,在前穿质内侧部或中间部穿入脑内。一般为2~4条。主要供应尾状核头部及尾状核体前部内侧面。
大脑前动脉的临床意义:①大脑前动脉由于有前交通动脉,所以在正常发育情况下,当前交通动脉之前的大脑前动脉发生阻塞时,一般不出现脑缺血性损伤,因此无临床症状。因为,可以通过前交通动脉向阻塞侧提供血液循环。②在交通后段的大脑前动脉发生阻塞,可以出现明显的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此时的表现为下肢重于上肢,上肢近端重于远端,可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和精神症状。③个别人在发育中出现一侧大脑前动脉缺如或较细,而主要靠前交通动脉从对侧大脑前动脉供应血液时,该侧大脑前动脉出现阻塞可能表现为双下肢中枢性瘫痪、感觉障碍和大小便功能障碍。④大脑前动脉的皮质动脉在脑表面有广泛的吻合,而中央动脉的吻合较少,因此,后者发生阻塞时,较前者易出现症状。
13.前交通动脉 系位于视交叉上面的前方,连接双侧大脑前动脉的短干动脉。前交通动脉是脑底动脉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交通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的连接形式极为复杂,变异极多,有人统计为近30种;最常见的单根类型也只占18%,还有二根、三根、网状、缺如等。
前交通动脉的后缘一般发出2~4条分支,向后至丘脑下部和乳头体前外侧面穿入,供应该区域。前交通动脉的前缘发出胼胝体正中动脉,或称正中额叶动脉或第三大脑前动脉。这条动脉细者仅入胼胝体下回附近;粗者绕过胼胝体膝向后至一侧半球内侧面,并发出2~3支皮质支供应半球内侧而。但是,粗者的出现率较少。
前交通动脉的临床意义:①前交通动脉发育良好者,一侧大脑前动脉阻塞时,缺血性损伤较小,否则可以出现明显的缺血性损伤症状;②前交通动脉也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14.大脑中动脉 系颈内动脉在大脑外侧裂内侧端正对前穿质处发出大脑前动脉以后的延续动脉段,其管径达4mm。大脑中动脉进入大脑外侧裂内,走行于岛叶表面,呈“S”形、弓形或平直型。大脑中动脉发出的小动脉分为皮质动脉(图4-3)和中央动脉两大组。
图4-3 大脑中动脉皮质支
(1)皮质动脉:即浅支,大脑中动脉出外侧裂后在脑表面多数分为上干和下干,也有仅一条单干。上干发出眶额外侧动脉、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沟后动脉及缘上回动脉等;下干发出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中动脉、颞后动脉及角回动脉等。这些分支的左右差异甚小,管径在1.70~1.88mm。
①眶额外侧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上干或总干,向上后方走行,在前升支与水平支分为前支和后支。它们供应眶部外侧半、额下回后部和额中回前部。尤其该动脉与中央沟前动脉一起供应额下回后部,即Broca区。因此,优势半球的该动脉发生阻塞可出现运动性失语。该动脉在额极处与大脑前动脉的额极动脉发生吻合。
②中央沟前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上干或总干,斜向后上方走行,又分为2~3支在中央沟前附近行走。前部分支供应额下回后部即盖部和额中回后部;后部分支供应中央前回下3/4皮质。该动脉发生阻塞,可出现对侧面舌肌肉瘫痪,可伴有上肢轻瘫,在优势半球还可出现运动性失语。
③中央沟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上干或总干,向后上绕至中央沟走行,一般无分支。直接供应中央沟两侧的下3/4皮质。该动脉发生阻塞,可出现对侧上肢为主的瘫痪,可伴感觉障碍。
④中央沟后动脉:也称顶前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上干,也是上干的终支,向上至中央沟上行,或经中央后回后缘上行,进入顶间沟。供应中央后回的下3/4皮质、顶间沟前部上、下缘皮质。该动脉发生阻塞,可出现以上肢为主的感觉障碍,可伴轻度相应肢体力弱和命名性失语。
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动脉和中央沟后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出大脑外侧裂后,绕过脑盖向上走行,供应额叶和顶叶皮质。因脑血管造影显示出现该区域这3条上升的血管,所以总称为额顶升动脉。
⑤缘上回动脉:也称顶后动脉,系大脑中动脉上干的终支或下干的终支,沿大脑外侧裂向后上行,绕过缘上回进入顶间沟。供应缘上回和顶上小叶下缘。优势半球的该动脉发生阻塞时,出现失用症。
⑥角回动脉:为大脑中动脉下干的终支,也可为上干的终支,沿颞上沟向后上方走行。供应角回和顶上小叶后部的下缘。优势半球的该动脉阻塞时,出现失读症、计算困难、命名性失语等。该动脉管径较粗,在颈内动脉闭塞时,外科将此动脉与额浅动脉的分支吻合即额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以改善梗死区的血液供应。
⑦颞后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下干或主干下缘,在大脑外侧裂后端行出,绕过额上回再向下,达月状沟前部,或至枕外侧沟。沿途还发出3~4条分支。供应颞上、中回后部、颞下回后部的上缘和枕叶外侧面月状沟前部。优势半球的该动脉阻塞时,出现感觉性失语。
缘上回动脉、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是皮质内面的膝状体主要供应血管,所以这3条动脉的任何一条发生阻塞时,均可出现同侧偏盲。
⑧颞中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下干或主干下缘,行走在颞叶中部绕过颞上回,进入颞上沟斜向后下,达颞中沟及额下回上缘。供应颞叶中部和颞下回上半部。
⑨颞前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下干或主干下缘,向后外,再绕过颞上回前部并斜向后下方。供应颞极和颞上、中、下回前部。
⑩颞极动脉:发自大脑中动脉下干或主干下缘,向前外下行,从颞极外面绕至内面。供应颞极。
(2)中央动脉:即深支,又称豆纹动脉、Charcot动脉或出血动脉,属于前外侧丘纹动脉。其是由大脑中动脉主干垂直发出的一组动脉,分为内侧动脉和外侧动脉,主要供应层状核、豆状核、内囊前3/5。该动脉在高血压者易发生硬化、坏死及破裂出血。
大脑中动脉供血范围比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的范围大。它供应的范围包括额叶眶区一部分,额中、下回,中央前、后回下2/3,顶上、下小叶,部分顶叶,枕叶前区,颞上、中、下回和岛叶。
大脑中动脉主干近端发生阻塞时,皮质动脉和中央动脉同时出现血液供应中断,导致以颞叶为主的大片脑组织软化坏死。临床表现为对侧上、下肢体完全性偏瘫及感觉障碍,偏盲和面舌瘫。病变发生在优势半球者还伴有混合性失语。严重者可出现高颅压,甚至发生脑死亡。如阻塞发生在中央动脉分出之后,则坏死软化灶主要在皮质,临床表现类似于上述症状,只是下肢的瘫痪和感觉障碍较轻,这是因为中央前、后回上部的血供来自于大脑前动脉及内囊膝部和后肢仍有大脑中动脉的中央动脉供血之故。如阻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的中央动脉,则坏死软化灶主要在基底节外上方,临床表现仅为上、下肢程度相同的瘫痪,而其他表现不显,且易恢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