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资料显示,仅有半数冠状动脉病(CAD)患者及超声发现显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具有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龄、男性、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和糖尿病。感染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的危险因素,这种观点的提出实际上已超过1个世纪。将近100年后,研究者重新认识了感染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涉及的病原体包括肺炎衣原体、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旋杆菌和牙周感染的各种病原体。
研究显示,炎症介质C-反应蛋白(CRP)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高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可能的机制包括凝血系统激活、内皮功能障碍、斑块不稳定以及因炎症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致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动物研究证实感染可加速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阿奇霉素治疗可预防这种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CAD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和血管成形术后的快速再狭窄相关。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理标本中存在肺炎衣原体,而且肺炎衣原体抗体滴度和脑卒中事件明显相关。心肌的特异性蛋白与肺炎衣原体具有相似的抗原活性,由此促进了一种假说的提出,即感染后的免疫反应可导致冠状动脉周围的炎症,动物实验的结果提供了相应的证据。
Chiu等的研究发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理标本中存在多种可导致牙周感染的病原体。一项研究对76例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发现71%的标本有肺炎衣原体,35.5%的标本有巨细胞病毒,10.5%的标本有单纯疱疹病毒;77.6%的标本中检出了至少1种病原体,发现2种病原体的标本占46%,发现3种病原体者占7.9%;相反,20例正常对照的尸检颈动脉及主动脉标本无1例检出上述病原体;含血栓的斑块中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衣原体(80.4%)和巨细胞病毒(57.8%),而无血栓的斑块中两种病原体的检出率分别为56.7%和16.7%。研究者同时发现,病原体常定植于粥样硬化斑块的肩部且邻近细胞凋亡区,与斑块溃疡和血栓有关。西苏格兰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有毒菌株与CAD事件有关。Farsak等在37%的人类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理标本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的DNA。感染和血管事件间的关系可能与基因水平的调控有关。一种与免疫缺陷有关的蛋白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更常见于无传统危险因素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尽管大多数研究提示了感染(尤其是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但最近一项包括15项前瞻性研究的荟萃分析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最近一些临床研究亦提示,抗感染治疗并不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及心血管事件。因此,感染不太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或心血管事件的惟一和(或)主要的危险因素,感染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真正作用及其与传统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明确。然而,上述的研究结果为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确切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也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途径,值得研究者继续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