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五节动脉置管及护理

第五节动脉置管及护理

时间:2024-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动脉置管术是危重症监护中的一项重要技术。1.用于直接动脉压监测 置管动脉有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其中以左臂桡动脉为首选部位,其次为股动脉。桡动脉的解剖见图2-22。在桡动脉穿刺失败或不适宜穿刺时,人们往往选择股动脉进行穿刺。

动脉置管术是危重症监护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目的为:①进行连续直接动脉血压监测,及时、准确反应患者血压动态变化;②通过动脉置管处也可采集血标本,避免频繁动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或血管壁损伤;③用于肿瘤患者的区域性化疗。

一、置管动脉选择

1.用于直接动脉压监测 置管动脉有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等,其中以左臂桡动脉为首选部位,其次为股动脉。

(1)桡动脉:在该处置管有以下优点:桡动脉在腕部的位置表浅易扪及、易定位;易于在放置导管前做侧支循环试验;周围无重要组织,不会引起其他组织损伤;穿刺点两端易被固定,不滑动;深面即为桡骨,拔管后易于压迫止血;前臂及手部侧支血流丰富,有尺动脉、掌浅弓和掌深弓,有利于避免桡动脉置管后并发血栓栓塞而引起手部缺血性损伤。桡动脉的解剖见图2-22。

(2)股动脉:成人桡动脉穿刺失败或小儿桡动脉过细时可选用股动脉穿刺置管。但它有以下缺点:解剖位置较深,不易扪及;周围有股静脉和股神经,操作不慎可伤及;拔管后不易有效地压迫止血;置管部位在腹股沟部,易造成局部感染;侧支循环欠佳,置管肢体栓塞时易形成坏死。股动脉的解剖见图2-23。

图2-22 桡动脉解剖

图2-23 股动脉解剖

2.用于肿瘤区域性化疗 置管动脉主要有股动脉或腋动脉。区域性化疗动脉灌注时,还要考虑尽可能使导管头接近肿瘤供血区域,所以,肺癌治疗要插入支气管动脉;肝癌治疗要插入肝固有动脉,甚至其右支或左支;盆腔肿瘤的癌治疗要插入髂内动脉;胃癌治疗要插入胃十二指肠动脉或胃左动脉。

二、置管方法

以用于直接动脉压监测的置管为例。直接动脉压监测置管方法有2种:①经皮动脉穿刺置管;②直视下动脉穿刺置管。以下是桡动脉(左臂)经皮穿刺置管的方法。

(一)经皮桡动脉穿刺置管法

1.用物准备

(1)动脉穿刺用物包括动脉套管针(根据患者血管粗细选择)、12号或16号普通针头、5ml注射器、无菌手套、无菌治疗巾及1%普鲁卡因。

(2)动脉测压装置。

(3)常规无菌消毒盘。

(4)其他用物:小夹板及胶布等。

2.患者准备

(1)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和意义,以取得其配合。

(2)检查尺动脉侧支循环情况,Allen试验(图2-24)阴性者,说明尺动脉侧支循环正常,可行桡动脉置管;阳性者说明尺动脉侧支循环障碍,应禁忌在该侧桡动脉置管测压,以避免置管后一旦发生血栓栓塞时,由于侧支循环不完善造成手部发生缺血性损伤。

图2-24 Allen试验

(3)前臂与手部常规备皮,范围约20cm×10cm,应以桡动脉穿刺处为中心。

3.穿刺与置管

(1)患者取平卧位,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并固定,腕部垫一小枕手背屈曲60°(图2- 25)。

(2)摸清桡动脉搏动,常规消毒皮肤,术者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在桡动脉搏动最清楚的远端用1%普鲁卡因做浸润局麻至桡动脉两侧,以免穿刺时引起桡动脉痉挛。

图2-25 桡动脉穿刺时手的位置及进针方向

(3)在腕褶痕上方1cm处摸清桡动脉后,用粗针头穿透皮肤做一引针孔。

(4)用带有注射器的套管针从引针孔处进针,套管针与皮肤呈30°角(图2-26),与桡动脉走行相平行进针,当针头穿过桡动脉壁时有突破坚韧组织的脱空感,并有血液呈搏动状涌出,证明穿刺成功。此时即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呈10°角,再将其向前推进2mm,使外套管的圆锥口全部进入血管腔内,用手固定针芯,将外套管送入桡动脉内并推至所需深度,拔出针芯。

(5)将外套管连接测压装置,将压力传感器置于无菌治疗巾中防止污染。每24h局部消毒并更换1次治疗巾。

(6)固定好穿刺针,必要时用小夹板固定手腕部。

(二)直视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法

在无菌操作下于桡骨茎突的上方做1cm长皮肤直切口,暴露桡动脉后在其下放2根线,远端线做牵引用,近端线穿刺出血时阻断血流用,用套管针进行穿刺置管,缝皮、固定套管。上述动脉置管成功后,将导管连接到动脉测压装置上或与高压管、高压输液袋或微量注射器相连接。

(三)股动脉导管置入法

图2-26 桡动脉穿刺时的进针方向及角度

在桡动脉穿刺失败或不适宜穿刺时,人们往往选择股动脉进行穿刺。股动脉的穿刺一般用Seldinger技术,穿刺物品包括19G穿刺针,合适的导丝及18GTeflon导管。病人采取平卧位,下肢伸直,轻度外展。穿刺的部位应该在腹股沟韧带下几厘米,以减少进针过程中发生腹膜后出血或肠道穿孔的危险。穿刺进针的方向向头侧,与皮肤成45°角,当有回血时确认已进入动脉,将导丝经穿刺针送入动脉(在送入导丝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如果遇到阻力可以将导丝慢慢旋转前进),拔除穿刺针,沿导丝送导管进入股动脉,撤除导丝,然后将导管固定,尾端与传感器相连。

三、临床护理

1.严防动脉内血栓形成 除以肝素盐水持续冲洗测压管道外,尚应做好以下几点。

(1)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均应立即用肝素盐水进行快速冲洗,以防凝血。

(2)管道内如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予以抽出,切勿将血块推入,以防发生动脉栓塞。

(3)动脉内置管时间长短也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应及早拔出。

(4)防止管道漏液,如测压管道的各个接头应连接紧密,压力袋内肝素生理盐水袋漏液时,应及时更换,各个三通应保持良好的性能等,以确保肝素盐水的滴入。

2.保持测压管道通畅

(1)妥善固定套管针、延长管及测压肢体,防止导管受压或扭曲。

(2)应使三通开关保持在正确的方向。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1)穿刺部位每24h用安尔碘消毒及更换敷料1次,并用无菌透明贴膜覆盖,防止污染。局部污染时应按上述方法及时处理。

(2)自动脉测压管内抽血化验时,导管接头处应用安尔碘严密消毒,不得污染。

(3)测压管道系统应始终保持无菌状态。

4.防止气栓发生 在调试零点,取血等操作过程中严防气体进入桡动脉内造成气栓栓塞。

5.防止穿刺针及测压管脱落 穿刺针与测压管均应固定牢固,尤其是患者躁动时,应严防被其自行拔出。

四、并发症监护

1.远端肢体缺血 引起远端肢体缺血的主要原因是血栓形成,其他如血管痉挛及局部长时间包扎过紧等也可引起。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损伤、导管太硬太粗及置管时间长等因素有关,监护中应加强预防,具体措施如下。

(1)桡动脉置管前需做Allen试验,判断尺动脉是否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2)穿刺动作轻柔稳准,避免反复穿刺造成血管壁损伤,必要时行直视下桡动脉穿刺置管。

(3)选择适当的穿刺针,切勿太粗及反复使用。

(4)密切观察术侧远端手指的颜色与温度,当发现有缺血征象如肤色苍白、发凉及有疼痛感等异常变化,应及时拔管。

(5)固定置管肢体时,切勿行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

2.局部出血血肿 穿刺失败及拔管后要有效地压迫止血,尤其对应用抗凝药的患者,压迫止血应在5min以上,并用宽胶布加压覆盖。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min后予以解除。

3.感染 动脉置管后可并发局部感染,严重者也可引起血液感染,应积极预防。

(1)所需用物必须经灭菌处理,置管操作应在严格的无菌技术下进行。

(2)置管过程应加强无菌技术管理

(3)加强临床监测,每日监测体温4次,查血象1次。如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应及时寻找感染源。必要时,取创面物培养或做血培养以协助诊断,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4)置管时间一般不应超过7d,一旦发现感染迹象应立即拔除导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