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四节高压氧的应用与护理

第四节高压氧的应用与护理

时间:2024-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表明,常用的高压氧治疗下一般不会诱发和增强氧自由基活力,不会加重其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应根据具体病情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4.疗程安排 高压氧疗程安排因疾病的种类或因病而异,一般10~12次为1个疗程。对高压氧不利影响的对策重在预防和及时的对症治疗。

以中毒、失血、休克、呼吸循环骤停、创伤、严重感染等导致的急诊危重病人,往往以缺血缺氧为其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严重缺氧直接危及生命。机体细胞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酸中毒、水肿和变性坏死等的逆转均有赖于有效的氧供。通常情况下维系正常代谢时的常压氧在这种情况下则远为不够,往往需要更为有效的氧供方式。高压氧较之常压氧由量变到质变,在治疗功效上具有质的飞跃,可产生一系列新的作用机制,高压氧的独特疗效具有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高压氧在临床上的应用,是现代医学的一项成就,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其治疗范围已涉及临床各科并取得较显著的效果。

一、高压氧基本作用机制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高压氧对缺血、缺氧性疾病或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血中物理溶解氧量显著增加 正常大气压下血液溶解氧量很少,呼吸空气1、2、3atm时血氧溶解量分别为0.32vol%、0.81vol%和1.31vol%,而吸纯氧时则血氧溶解量显著升高,分别为2.09vol%、4.2vol%、和6.5vol%,机体组织的平均摄氧量为6vol%,因此,在3atm吸纯氧条件下血氧的物理溶解量已能满足机体的平均需氧要求,很少需要血红蛋白结合氧的解离。这是高压氧有效治疗缺血、缺氧性疾病和损伤的基本原理之一。

2.改善缺血、缺氧组织的血供 高压氧作用下缺血组织的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可增加缺血区微血管的开放数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同时氧的有效弥散半径加大,弥散深度和范围增加,从而使在常压下氧无法到达的组织细胞也能获得足够的氧供。

3.改善血液流变性 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氧作用下缺血、缺氧组织微循环血液流变学障碍明显减轻,表现在红细胞聚集和白细胞附壁现象减少,血小板粘附作用受到抑制,血液淤滞现象明显改善。

4.调制细胞能量代谢和信使系统 缺血、缺氧情况下,机体组织细胞的能量代谢发生障碍。高压氧直接改善内呼吸功能,提高细胞色素氧化酶、Na-K-ATP酶等活性,减少钙离子内流,减轻细胞内钙超载,使细胞膜功能正常化,从而减轻细胞损害。

5.增强机体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再灌注氧自由基损伤在缺血、缺氧性组织细胞损伤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高压氧与氧自由基的关系较复杂,一方面在高压氧条件下,氧自由基产生增多,使细胞膜上本来不反应的脂质基团也参与氧自由基反应,产生脂质过氧化物,从而增强氧自由基损伤作用;而另一方面,高压氧使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强,表现在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升高,使氧自由基损伤与清除机制处于新的动态平衡,起到良好的作用。实践表明,常用的高压氧治疗下一般不会诱发和增强氧自由基活力,不会加重其对机体的损伤作用。

二、高压氧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急诊和危重病医学常见高压氧治疗的适应证包括:

(1)对急性脑缺血、缺氧性疾病的抢救,如心肺脑复苏、电击伤、溺水、麻醉意外、脑中风及脑外伤等的治疗,如抢救及时,效果满意;

(2)休克;

(3)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及其后遗症或迟发性脑病者;

(4)各种有害气体中毒者;

(5)气栓症;

(6)局部肢体的缺血、缺氧性疾病,如急性动、静脉栓塞、断肢(指)再植术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

2.禁忌证 有下列情况未经处理者,不应采用高压氧治疗:

(1)出、凝血机制障碍且有出血倾向者;

(2)气胸、严重肺气肿、怀疑肺大泡或自发性气胸史、肺严重感染者等;

(3)恶性肿瘤者;

(4)原因不明高热者;

(5)孕妇

三、高压氧治疗方案设计

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方法或手段,其方案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围绕“安全有效”来斟酌取舍,从根本上力求合理、正确的使用以发挥其独特的长处,同时避免对机体的不良影响。应根据具体病情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

1.治疗压力的选择 高压氧舱治疗使用的压力通常为1.6、1.7、2.5和3atm等。对于危重病的治疗压力选择,应基于既能迅速产生“高氧效应”、减轻组织水肿为出发点,又不能因压力过高使机体受到超负荷影响,选择压力应足够而又适当。一般治疗心肺脑复苏病人最初2~3d压力可为2.5atm,维持治疗可用2atm;重度一氧化碳中毒缺氧严重时最初压力可用2.5atm;对于失血性休克病人,为代偿血容量可用2.5~3atm。

2.吸氧方案 严格按照压力-吸氧时限关系(表3-1)加以安排,采用间歇吸氧法,即稳压后吸氧30~40min,间歇5~10min,再吸氧30~40min,然后减压出舱,旨在保护肺组织,防止发生肺氧中毒和神经型氧中毒。单人纯氧舱的吸氧方案为1.6~2atm 120min,2~2.5atm 100min,3atm 40~60min,必须先洗舱,使舱内浓度>85%。

表3-1 压力-吸氧时限

3.减压方案 高压氧治疗有多种减压方案。对于重危病人均宜采用缓慢等速吸氧减压法,即同时给予吸氧,直至减压出舱时继续吸入常压氧,以使机体适应从高压氧环境到常压环境的平稳过渡。这一减压法可以预防脑复苏病人出现脑压“反跳”。

4.疗程安排 高压氧疗程安排因疾病的种类或因病而异,一般10~12次为1个疗程。对危重病人高压氧治疗疗程安排更需重视病因、病情和病程,必要时可采用长疗程(4~6个疗程)治疗,尤其对长期昏迷、植物状态等病人。

四、氧中毒与气压伤的预防

如同任何一种药物一样,高压氧也会出现一些不利影响,其所致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多种多样,主要有氧中毒、气压伤、减压病、气胸、纵隔气肿、急性肺不张、呼吸性碱中毒等。对高压氧不利影响的对策重在预防和及时的对症治疗。

1.氧中毒的预防措施 ①氧敏感试验;②采用间歇性吸氧方式;③熟悉高压氧的压力-时限关系;④避免促发氧中毒的各种诱因,如精神因素、劳动负荷或肌肉活动、高压氧环境温度和气道的通畅性等;⑤药物预防,可选用降低机体代谢的药物以增强对氧的耐受性,延缓或防止发生氧中毒。

2.气压伤的预防措施 ①耳咽管通气功能严重缺陷者不予进舱加压;②教会入舱者耳腔调压动作;③必要时局部滴入血管收缩剂,如麻黄素等;④掌握好加压及减压速度,随时询问了解舱内人员的有关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病例分析

【病例】 女性,50岁,因胸闷、气急伴发热2周收住重症监护病房(ICU),胸部X线摄片提示“双侧肺浸润”,动脉血气值为“pH 7.44,PaO27.7kPa(58mmHg),PaCO2 4.3kPa(32mmHg),SaO287.8%”。

1.根据患者的情况,有无必要实施氧疗?为什么?

分析:有。因为:①患者的血气值提示缺氧:PaO2<8.0kPa(60mmHg),SaO2<90%;②患者有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胸闷、气急;③X线检查示“双侧肺浸润”,结合临床表现,支持肺炎的诊断,提示有造成缺氧的病因。

2.请分析一下患者的缺氧属于哪一类型的缺氧?

分析:属缺氧型缺氧。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X线结果,可初步确定为肺性因素造成。

3.患者经鼻导管和面罩吸氧不能改善,拟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此时,应选择何种氧疗方式为宜?

分析:该患者拟诊ARDS,属危重症,其临床显著特点为发生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且不能由一般的氧疗措施改善。该患者血气分析结果提示急性呼吸衰竭(Ⅰ型),严重低氧血症,必须尽快纠正,否则一旦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导致全身重要脏器系统缺氧性功能改变,严重时可致心跳、呼吸骤停或急性肾功能衰竭。但由于该患者的低氧血症经鼻导管和面罩吸氧后不能改善,因此需经面罩给予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以改善低氧血症。

4.应如何确定给氧浓度?

分析:给氧浓度不宜过高,过高有增加氧中毒的危险;也不宜过低,过低不能纠正缺氧。一般以能维持PaO2>8.0kPa(60mmHg)的最低FiO2为佳。该患者由于有ARDS,要采用低潮气量、低FiO2以达到PaO2在8.6kPa(65mmHg)为佳。因此,可以从低FiO2开始,逐渐增加,调节到血PaO2维持在8.6kPa(65mmHg)的氧浓度水平即可。

5.在实施面罩给予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时,护理上应注意什么?

分析:在实施面罩给予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时,护理问题涉及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心理护理和无创性机械通气治疗的具体护理措施等,尤其通过严密细致的护理应避免发生无创性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如面部皮肤损伤、炎症甚至坏死、胃肠胀气、气压伤和面罩漏气等。因此,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切实做好对病人的解释工作,消除病人对使用面罩的恐惧心理,以取得病人的合作,这项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操作上应先让病人对面罩的安置有一个适应过程,不要一开始就急于固定面罩。②床边严密的监测和护理,着重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和呼吸机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面罩漏气并通过调整位置和重新固定予以纠正。③经常性面部和口腔护理,鼓励并协助病人自主排痰,防止面部皮肤损伤。④耐心听取病人主诉,观察腹部体征,及时发现胃肠胀气。

思考与练习

1.缺氧有哪几种类型?常见病因有哪些?

2.影响氧疗的因素有哪些?对指导护理工作有何意义?

3.缺氧是否等于低氧血症?两者有何关系?

4.危重患者氧输送和氧利用有何特点?对观察分析患者的病情有何指导意义?

(许永华 孔海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