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节成分输血的应用及护理

第二节成分输血的应用及护理

时间:2024-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新的成分血制品也在不断出现,如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恶性白血病和实体瘤,有亲缘关系的脐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范可尼贫血等。因此,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成分输血的相关知识及其护理技术。AS-RBC血黏度低,具有浓缩红细胞的全部优点,保存方法及期限同浓缩红细胞,是目前应用较广的红细胞成分。

成分输血(blood component transfusion)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并以其极大的优越性获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成分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红细胞制品的应用最多,血小板、血浆制品的用量在增加,而白细胞制品的应用相对较少。同时,新的成分血制品也在不断出现,如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恶性白血病和实体瘤,有亲缘关系的脐血干细胞移植用于治疗范可尼贫血等。因此,护理工作者必须掌握成分输血的相关知识及其护理技术。

一、成分输血的概念

成分输血是指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将供血者的血液分离成各种成分,并有效地贮存起来,以达到根据患者需要输注一种或数种成分的目的。

二、成分输血的优越性

1.针对性强,提高疗效 成分输血是对患者进行缺什么成分、补什么成分的血液输注法。可将血液成分提纯、浓缩,得到高浓度、高效价、便于保存和运输的血液制品,并可将多个献血者的同一成分混合在一起,达到一个有效的治疗剂量,输注后显著提高疗效。

2.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和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成分输血纯度高,可避免输入不必要的血液成分所致的输血不良反应,并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一血多用 成分输血一血多用,既可节省血资源,又减轻社会、个人的经济负担。

4.浓度高、容积小,输注后心脏负担轻 成分血中血液成分单一、浓度高,红细胞制品以每袋100ml左右为1单位,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其余制品均以每袋25ml为1单位,通常输入量为200~300ml。

三、血液成分分离法

1.连续自动单采分离法 即连续自动地进行血液分离。血液从供血者的一侧肢体静脉流出,通过自动分离器将所需的血液成分分离出来,其余部分再从另一侧肢体静脉输回供血者体内,如此反复循环,采集适量成分血保存。该方法安全可靠、效果好,易被供血者接受。

2.非连续手工分离法 采集200ml全血后,放于有血液保存液的血袋中,再通过血液分离器,将血液成分分离,并各自保存。

四、成分输血的种类及应用

血液成分包括血细胞、血浆、血浆蛋白成分等。血细胞成分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临床常用的成分血种类有红细胞制剂、白细胞制剂、血小板制剂、血浆制剂和血浆蛋白制剂等(表6-4)。

表6-4 血液成分及成分血的种类

1.红细胞制剂(red blood cell products)

(1)浓缩红细胞(red cell concentrates,RCC):采用自然沉降法或离心法将全血中的血浆移出,每单位含200ml全血中的全部红细胞,总量为110~120ml,血细胞比容为0.7~0.8,4±2℃保存,ACD抗凝剂可保存21d。浓缩红细胞具有与全血同样的携氧能力,而容量只有全血的1/2~2/3,用于纠正红细胞数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征象,如各种急性失血和慢性贫血患者,尤其是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输注浓缩红细胞可最小限度扩充血容量,以免引起肺水肿。此外,由于浓缩红细胞减少了血浆中钠、钾、氨、乳酸和枸橼酸盐的含量,故适用于有心、肝、肾疾病的患者使用。使用浓缩红细胞可避免或减少由血浆输入引起的发热或变态反应。

(2)红细胞悬液(AS-RBC):红细胞悬液又称添加液(剂)红细胞,是一种从全血尽量移除血浆后的高浓缩RBC,血细胞比容>0.8,由于原抗凝保存液已被大部分移除,所含葡萄糖量很少,加之红细胞很稠密,输注速度慢,故必须加适当添加剂。一般每单位AS-RBC含200ml全血中的红细胞和约30ml的红细胞添加剂,总量约130ml。AS-RBC血黏度低,具有浓缩红细胞的全部优点,保存方法及期限同浓缩红细胞,是目前应用较广的红细胞成分。

(3)少白细胞的红细胞(leucocyte-poor red blood cells,LP-RBC):采用离心法、手工洗涤法从全血或压积红细胞内去除70%以上的白细胞,或采用过滤法、机器洗涤法去除90%以上的白细胞,以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可用于:①因输血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②器官移植患者;③需反复输血的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④免疫缺乏或免疫抑制的患者。本品应在4±2℃保存,24h有效。

(4)洗涤红细胞(washed red blood cells,W-RBC):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洗涤3~4次,再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洗涤红细胞的白细胞去除率应>80%,血浆去除率>90%,红细胞回收率>70%。使用本品时要新鲜配制,4±2℃保存,24h有效,最好6h内输注。其作用是:①含抗体物质少,白细胞和血小板也大部分去除,适用于对血浆蛋白过敏的患者、脏器移植术后患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②血浆及血浆中的钾、钠、氯、乳酸及枸橼酸盐等基本去除,更适用于有心、肝、肾疾病的患者。

(5)冰冻红细胞(frozen red blood cells,FRBC):200ml全血经去除血浆后的红细胞,再经甘油化制得,在-80~-70℃条件下可冰冻保存10年,输用前需解冻并洗涤脱甘油,加入100ml无菌生理盐水或红细胞添加剂或原血浆。解冻后在4±2℃保存,24h有效。本品洗涤时工序繁琐,且需一定设备,故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冰冻红细胞适应证同洗涤红细胞,还可用于稀有血型者血细胞的保存、自身血细胞的保存备用以及新生儿溶血的换血。

(6)照射红细胞(irradiated red blood cells,IR-RBC):用电离辐射方法灭活红细胞制品中的淋巴细胞,以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主要用于免疫功能损害的需要接受大量化疗或放射治疗的白血病、淋巴瘤以及免疫功能尚未健全的早产儿及新生儿。

2.浓缩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concentrates) 临床上输注的白细胞主要指粒细胞,常采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足够数量的粒细胞(一般每袋内含粒细胞≥1×1010),以满足治疗上的需要。22℃保存,不摇荡,24h有效。适用于严重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0.5×109/L)伴有感染、抗生素治疗48h无效患者,以及粒细胞功能障碍患者,如白血病患者、全身烧伤合并败血症患者、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等。粒细胞输血不良反应较大,输注时需限制速度<1×1010个/h,临床上可用全环境保护及粒系或粒单系造血细胞刺激因子来代替。

3.血小板制品(platelet concentrates,PC) 由200ml或400ml全血用手工分离法制备而成,血小板含量为≥2.0×1010/袋(20~25ml/袋)或≥4.0×1010/袋(40~50ml/袋),或采用细胞分离机单采技术从单个供血者循环血液中采集,血小板含量为≥2.5×1011/袋(150~250ml/袋)。本品即采即输,但在22℃震荡条件下可保存2~3d。适用于各类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患者,如急性白血病或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咯血、呕血等患者经常规治疗不能止血,可予以血小板输注。

4.血浆制品(plasma products) 血浆用于临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过去主要用于补充血容量和补充营养。鉴于血浆输注可有传播疾病、同种抗原和抗体问题、变态反应等不良作用,而使用其他方法(如血浆代用品的使用等)同样有效且不良反应少,因此,现代输血浆的主要适应证是补充不稳定的和(或)稳定的凝血因子,或同时补充凝血因子和血容量。临床使用的血浆制品主要有:

(1)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每单位200ml,由采集后6h内的400ml全血制备而得,内含全部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20℃以下可保存1年,是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的首选制剂,也可用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患者扩充血容量。使用前在37℃摆动水浴中融化,24h内用完,不可复冻。

(2)新鲜液体血浆:作用同新鲜冰冻血浆,全血采集后当天分离制备的血浆,4℃保存,24h有效。规格可按需而定,一般为100ml和200ml。

(3)普通冰冻血浆(frozen plasma,FP):新鲜冰冻血浆保存1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20℃以下可保存4年,作用同新鲜冰冻血浆。

(4)冷沉淀(cryoprecipitate,Cryo):每袋由200ml血浆制成,是血浆内在冷温下不溶解的物质,内含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等,适用于特定凝血因子缺乏所引起的疾病,如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等。

5.血浆蛋白制品(plasma protein products)

(1)白蛋白制剂:从人血浆中用低温乙醇法或利凡诺法分离制得,临床常用有5%、20%、25%的白蛋白制剂,可提高胶体渗透压和机体血浆蛋白含量,适用于外伤、肾病、肝硬化、烧伤等伴发低蛋白血症患者。

(2)免疫球蛋白制品:输注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免疫球蛋白制品主要有正常人免疫球蛋白(只供肌内注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如抗牛痘、抗乙型肝炎、抗破伤风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球蛋白的输注需注意应用正确的给药方法,输注中仔细观察患者,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予以适当处理。

(3)凝血因子制品:血浆是所有稳定的凝血因子的来源,各种凝血因子制品可针对性地补充相应凝血因子的缺乏,如第Ⅷ因子浓缩剂用于甲型血友病的治疗,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用于乙型血友病、先天性第Ⅶ因子和第Ⅴ因子缺乏患者的治疗,但并非所有的凝血因子都有可供临床使用的制品。

(4)其他血浆蛋白制品:如α2-巨球蛋白用于治疗放射性损伤,抗凝血酶用于抗凝血酶缺乏患者,转铁蛋白用于治疗先天性无转铁蛋白血症、缺铁性贫血和抗感染等。

五、成分输血的护理

1.明确各种血液制品的特点和适用病症,严格掌握好适应证。

2.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三查八对,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3.有的血液成分,如白细胞、血小板等,存活期短,为确保成分输血的效果,应以新鲜血为宜,且在规定时间内输入体内。

4.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血制品每单位为25ml,1次输入通常需200~300ml,即8~12单位(袋),加之滴速快,故输注时应有护士严密监护,及时更换。

5.如1次输入多个供血者的成分血,应在输血前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以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6.如患者同时需输全血和成分血,应先输成分血,后输全血;几种成分同时输注时,应先输血小板和冷沉淀。

7.输注浓缩红细胞时应注意:选用8号或9号粗针头进行穿刺,输注过程中应保持通畅,如遇浓缩红细胞黏稠度较大,可先在袋内注入50ml左右的生理盐水稀释,然后再按常规输注,但不得用葡萄糖溶液作稀释液,以免血细胞发生变性、凝聚或溶血。输注速度应适宜,每单位输注时间不宜超过4h;输注过程中如有阻塞,需要换输血器,不可强行挤压针头内凝血块。茂菲滴管液面应取2/3液面为宜,因为滴管内血液的滴落高度愈小,红细胞损失量愈小。

8.输注浓缩白细胞时应注意:粒细胞离体后,其功能很快丧失或下降,因此采集后应尽快输注,但速度要适当,尤其对有人类白细胞抗原同种免疫输血反应的患者,速度应缓慢,并应严密观察输注过程中患者有无发热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9.输注血小板时应注意:浓缩血小板外观应为均匀混悬液,领取时动作要轻,不宜过多震荡,以免血小板凝聚或破坏。输注前轻轻摇动血袋,使血小板悬起,若不能及时输注应在常温下放置,不可冷藏,每隔10min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凝聚。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悬液应尽快输注,速度以患者可耐受为限,一般80~100滴/min;长期输注血小板可引起同种免疫反应,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荨麻疹等症状,并使血小板寿命进一步缩短,因此应尽量选用同一供血者的血小板。

10.输注血浆制品应注意:血浆制品主要用于补充血容量和各种凝血因子,但因输注血浆制品时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多,故不宜多用。融化后的冰冻血浆及新鲜血浆均为半透明、淡黄色的液体,如有异物、变色或不溶时不能输注。输注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心脏负荷过重,一般5~10ml/min。

11.输注凝血因子制品时应注意:溶解时选用规定的溶剂,沿瓶壁缓慢滴入溶剂,轻轻转动瓶子,直至完全溶解,不得剧烈震荡,以免产生泡沫,引起蛋白变性或活性降低。完全溶解后的凝血因子制品应为澄清液,如发现大块不溶物,则不可使用。溶解后应立即输注,不得冷藏,未用完的制品不可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