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者的心理反应,主要是指处于清醒状态的患者而言。危重症患者,尤其是ICU患者,由于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其心理变化与一般患者有所不同。有调查显示,ICU中约有50%的危重症患者发生不良心理反应,且这些心理反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危重症患者常见心理反应
危重症患者病情险恶,心理反应强烈而且复杂。心理反应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但取决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也受到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以及患者的心理素质、个性特征、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如下。
1.情绪休克 意外创伤给人们造成的“打击”,通常比疾病更为严重。特别是在受伤早期,遭遇者对这种毫无先兆、突如其来的意外伤害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几乎无法面对现实。在这种超强度应激源的作用下,患者在经过短暂的应激或激情状态后,其心理防御机制濒临“崩溃”,部分患者持续数天处于“情绪休克期”。如患者表现为异常的平静与冷漠,表情木然,少言寡语,任由医护人员救治,对各种医疗处置的反应平淡,无动于衷等。
2.极度恐惧和紧张 危重症患者多是突然起病,或突然遭受意外,或者在原来的疾病基础上病情加重,往往生命危在旦夕,常表现出极度恐惧和紧张。例如急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发病时由于心前区、胸前区疼痛,患者往往手捂胸前、面色苍白、出冷汗、屏气、闭眼,不敢抬手抬腿,更不敢翻身,这种濒死的体验,使患者陷入极度的恐惧而难以自拔;大量呕血、咯血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支气管扩张破裂咯血等患者,精神常高度紧张和极度恐惧。
3.无效性否认 无效性否认是个体有意或无意地采取了一些无效的否认行为,试图减轻因健康状态改变所产生的焦虑或恐惧。否认是患者对疾病的心理防御反应。例如一青年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后伴尿量减少、全身浮肿和高血压被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会认为医生诊断错误,这种恶运不可能落在自己身上。住在ICU病房的患者,约有半数以上患者产生心理否认反应,多数患者在入住后第2天开始出现,第3、4天达高峰。这类患者经抢救后病情好转,急性症状初步控制,表现为否认有病,或认为自己的病很轻,不需住院监护治疗。
4.ICU综合征 ICU综合征即监护综合征,指患者在ICU监护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可加重患者的现有疾患,造成不良预后。其主要表现有谵妄、思维紊乱、情感障碍、行为动作异常等。本征的病因及机制迄今未能阐明,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与患者的疾病有关外,与患者对ICU环境的不适应及社会心理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因此,护理工作在帮助患者防治ICU综合征中起关键作用。
5.自我形象紊乱 自我形象紊乱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及价值观方面,出现健康危机。例如,意外事故导致的外伤和烧伤患者,自我完整性破坏,当需要截肢或整容时,患者则产生阉割性焦虑,担心将来可能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以致忧心忡忡而不能自拔。有些肾移植患者,一想到自己体内有某个器官是他人提供的,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异物感和排斥感,他们为自己丧失了原来的个体独特性和完整性而悲伤不已,惟恐所移植的他人的器官与自己机体的功能不协调,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会随时受到威胁。
6.愤怒与敌对 危重症患者患病后,对自己的预后抱有期望,希望能很快康复。但是医护人员那紧张忙碌的身影、严肃的表情和各种监护治疗仪器的使用,一次次打破患者的希望,使患者心理极不平衡,认为自己受伤或患病是不公平的。加上看到自己的前途及事业受到影响,使患者自制力下降,产生愤怒,并通过心理防卫机制的转移作用,将怒气向家人、医务人员发泄。患者多面带怒容,双眉紧锁,由于愤怒可表现尖叫。服毒自杀未遂者常更暴躁、易怒、可喊叫不止。
7.孤独与忧郁 危重症患者多数是急诊入院,对离开家庭和工作、入院后的陌生环境缺乏心理上的准备。尤其是ICU,与外界隔离,家属探视时受到病情和时间限制,医护人员与患者谈心的时间不多,产生沟通交流障碍。在这种环境里,患者病情稍有好转就会产生孤独感。加之病房内各种抢救器材,如氧气、吸痰器、呼吸机、急救车等,也容易使患者触景生情,感到自己病情严重,担心是否能好转,忧虑工作、家庭、生活,思绪万千,从而产生忧郁,严重者可萌发轻生念头。
8.呼吸机依赖心理和ICU依赖 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习惯于被动辅助通气,多对机械通气有依赖的心理,对脱机有恐惧感,担心呼吸困难和窒息的发生。将要撤离ICU病房的患者,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的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担心疾病复发,对ICU产生依赖心理,结果患者产生焦虑反应,常表现出行为幼稚退化,希望得到全面照顾的倾向。
二、导致危重症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1.由疾病直接导致 来自监护室的报告表明,相当一部分危重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活动异常或精神异常,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精神异常的发生率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心功能代偿不良而致继发性脑供血不足及脑缺氧或脑自身的病变所致;休克的患者,由于急性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导致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不足致脑缺血缺氧;肝昏迷前期患者,由于血氨增高,通过血循环进入脑组织而导致脑损害。这些疾病,除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谵妄,还会出现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如情绪不稳、莫名的恐惧、焦躁不安、易疲倦、萎靡不振、抑郁、睡眠障碍等。另外,疾病导致患者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可使患者产生抑郁的心境。
2.由疾病认知所致 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严重程度与病情轻重并不一定成正相关,这主要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关。所谓认知,就是对疾病的认识。这更多地取决于个人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大部分危重症患者,由于对凶险的病情缺乏心理准备,认为自己病情严重会危及生命,因此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和威胁感。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可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程度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如同为支气管扩张大咯血者,复发者可因有经验而保持冷静并主动预防窒息,初发者则可因惊惶失措而导致呼吸道阻塞。同样,对疾病的错误认识也能引起不良心理反应。例如一个因肺结核大咯血患者,认为自己得了“痨病”,是不治之症,可能产生绝望、轻生的念头。
3.由治疗所致 在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某些药物可以影响患者的脑功能,而导致他们出现一些不良心理反应。例如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心律不齐,当静脉滴注速度达到4mg/min时,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谵妄等精神症状。同样在治疗过程中多种创伤性治疗与监测措施,例如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心包、胸腔或脑室引流,动静脉及脑室内置管测压等各种直接介入生命器官的诊治手段,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使患者产生精神紧张等反应。有些治疗如气管插管等,影响患者的语言表达,易导致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甚至恐惧感等。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通常需要询问或记录患者的许多个人问题,甚至是患者不愿吐露的隐私,患者可能有被陌生人盘问的感觉而产生焦虑等。
4.由病室环境所致
(1)视、听觉超负荷:目前各医院收治危重症患者的病室环境,或繁忙、嘈杂,或冷清、静谧,都可能对危重症患者心理造成较大的压力。在繁忙、嘈杂的病室环境中,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密集的监护与治疗设备、监护光信号、昼夜不灭的灯光及医护人员忙碌的工作,这些紧张的氛围造成了患者的视觉超负荷。病房中存在多种噪声,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发出的报警声音,以及工作人员的走路声、说话声等,均会引起患者听觉超负荷。视、听觉的超负荷,导致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和身心极度疲乏,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导致患者产生高度焦虑、烦躁、失眠等。
(2)隔离:由于监护室需控制感染、保持安静等而谢绝探视,患者与亲友隔离,易产生分离性焦虑。
(3)信息缺如:监护室患者缺少外界信息,同时病室气氛严肃,医护人员忙于各种救护处置,无暇与患者充分交流,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另外,有些患者由于病情原因不能与医护人员交流,如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均可因信息缺如而产生孤独、恐惧、忧郁、厌世等消极情绪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