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Trill等采用小鼠脾集落形成法将正常小鼠的骨髓细胞输注给受致死剂量X线照射的小鼠,经8~12d后,受者小鼠脾上生成了肉眼可见的,由骨髓红系细胞、粒系细胞、巨核系细胞或三者混合的造血细胞组成的脾集落。研究证实,这些细胞都由单个细胞分化而来,称为脾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即造血干细胞,从而证明了动物造血干细胞的存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体外半固体血细胞培养技术的成功,使人类的骨髓或血液也可培养出与小鼠脾集落相似的集落,证明了人类造血干细胞的存在。目前对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表明: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造血组织中含量极少,形态难以辨认是类似小淋巴细胞样的一群异质性的细胞群体。研究认为造血干细胞具有以下特征:①多数细胞处于G0期或静止期;②绝大多数表达CD34和Thy-1(CD34+Thy-1+);③低表达或不表达CD38和HLA-DR;④缺乏系列特异抗原表面标志。
一般认为正常造血干细胞只进行不对称有丝分裂,一个干细胞进行分裂所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只有一个分化为早期造血祖细胞,而另一个子细胞则保持干细胞的全部特性不变。这种不对称性分裂使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始终维持在一定水平。造血干细胞是机体赖以维持高度正常造血的主要原因。
造血干细胞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脾、外周血及脐血等组织中。骨髓、外周血以及脐血中CD34+细胞分别占有核细胞的0.5%~1.5%、0.05%~0.15%和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