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革兰氏染色实验分析结果

革兰氏染色实验分析结果

时间:2024-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后各阶段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的成熟程度阳性反应逐渐增强。但衰老的粒细胞酶活性降低其反应程度减弱。嗜酸粒细胞阳性反应程度最强。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可呈阴性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片中POX染色阳性原始细胞可高达3%,这并非是原始淋巴细胞而是原始粒细胞。

(一)联苯胺过氧化物酶染色

【原理】 粒细胞及部分单核细胞胞质内的颗粒中含有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X),此酶能分解过氧化氢,释放出初生态氧,使联苯胺氧化成氧化联苯胺,后者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在细胞内结合成蓝色颗粒,再进一步氧化成棕黑色化合物,定位于酶活性的细胞质内。

过氧化物酶染色的化学反应过程如下:

试剂

1.复方联苯胺染液 联苯胺(benzidine)0.3g,95%乙醇99.0ml,36%硝普钠(亚硝基铁氰化钠)(sodium nitroprusside)1.0ml。以上试剂混匀后装在棕色瓶内可保存8~10个月。

2.过氧化氢溶液 先配成3.0%的溶液储存,用时吸取1滴加入盛有5ml蒸馏水试管中,混匀。

【操作方法】

1.新鲜干燥的涂片标本上滴加复方联苯胺溶液5~8滴,作用lmin。

2.再加入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作用4~8min。

3.流水冲洗。

4.标本在空气中晾干后用瑞氏姬姆萨染液复染,较一般染色时间要略长一些。

(二)盐酸联苯胺过氧化物酶染色

【原理】 粒细胞系统及部分单核细胞胞质内的颗粒中含有过氧化物酶,此酶能分解过氧化氢,释放出初生态氧,使盐酸联苯胺氧化成氧化联苯胺,后者与硫酸锌、醋酸钠在细胞内结合成蓝黑色颗粒,沉着于酶活性的胞质内。

【试剂】

1.固定液(Ⅰ液) 10%甲醛乙醇溶液(37%甲醛10ml,无水乙醇90ml)。

2.复方盐酸联苯胺液(Ⅱ液)30%乙醇200ml,盐酸联苯胺0.6g,3.8%ZnSO4·H2O(0.132M)2.0ml(1M=1mol/L),CH3COONa·2H2O 2.0g,3%过氧化氢1.4ml,1N氢氧化钠3.0ml(1N=1mol/L),沙黄O(潘红花红T)0.4g(不染核时可不加)。配制时必须按上述次序加入,每加一种试剂均需充分混合均匀,联苯胺盐不易全溶,加入硫酸锌后即形成沉淀,但加入其他试剂后即行溶解,最后pH应为6.0±0.05;过滤备用,室温可保持6个月(棕色瓶内)。

【操作方法】

1.血片、骨髓涂片于固定液中固定10s。

2.流水冲洗。

3.涂片放在染架上,滴加Ⅱ液5~6滴,复染30s。

4.流水冲洗晾干后直接镜下观察。

5.观察细胞形态,可用瑞氏姬姆萨复染20min,流水冲洗,待干,镜检。

【结果】

1.染色结果 阳性者在细胞质内有棕黑色或蓝黑色颗粒沉着。阳性程度参考标准:无颗粒沉着(-);颗粒细小,分布稀疏(±);颗粒较粗,常呈局灶性分布(+);颗粒粗大、分布较密,占胞质1/2~2/3();颗粒粗大,呈团块状分布();颗粒布满整个细胞,可覆盖胞核()。

2.正常血细胞染色反应 ①粒细胞系:原粒细胞一般呈阴性反应,少数可出现少量棕黑色或蓝黑色颗粒。以后各阶段均呈阳性反应,并随细胞的成熟程度阳性反应逐渐增强。但衰老的粒细胞酶活性降低其反应程度减弱。嗜酸粒细胞阳性反应程度最强。嗜碱粒细胞呈阴性反应。②单核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其颗粒细小,分布稀疏。③其他:淋巴细胞、幼红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呈阴性反应;巨噬细胞呈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 有助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分化好的原始粒细胞呈阳性反应,颗粒较粗大而局灶性分布。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可呈阴性反应。

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始淋巴细胞和幼淋巴细胞呈阴性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片中POX染色阳性原始细胞可高达3%,这并非是原始淋巴细胞而是原始粒细胞。

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始单核细胞和幼单核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

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性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反应,可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鉴别。

5.红白血病 原始粒或原幼单核细胞可呈阳性或弱阳性反应;原始红细胞和幼红细胞呈阴性反应。

6.恶性组织细胞病 异常组织细胞呈阴性反应。

【注意事项】

1.用新鲜骨髓涂片或血涂片。

2.3%过氧化氢溶液需保证质量,其稀释液用时新鲜配制。

3.染色时加过氧化氢稀释液必须与联苯胺充分混合,以使染色均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