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二红细胞铁代谢和功能

二红细胞铁代谢和功能

时间:2023-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铁是人体必需的最重要微量元素之一,存在于所有细胞内。如铁缺乏,将影响细胞及组织的氧化还原功能,造成功能紊乱。当红细胞生成的速度加快时,铁吸收亦增加。在线粒体与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形式存于细胞内。骨髓中巨噬细胞内外的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幼红细胞外,称为细胞外铁;存在于幼红细胞内的,为细胞内铁,这种幼红细胞称为铁粒幼红细胞。

铁是人体必需的最重要微量元素之一,存在于所有细胞内。主要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和氧的运输,还参加体内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包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成。此外,约有半数参加三羧酸循环的酶和辅酶都含有铁或需铁的存在。如铁缺乏,将影响细胞及组织的氧化还原功能,造成功能紊乱。

(一)铁的分布

铁在人体的总量为3~5g,成年男性约为50mg/kg,女性约为40mg/kg,在血红蛋白中的含量最多,是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转运铁含量最少(总量为4mg)也是最活跃的部分,转铁蛋白的功能是将铁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将暂时不用的铁送到储存部位。各种含铁的酶及辅酶因子,虽然含量极少,是维持生命所需的重要物质。

易变池铁:易变池铁指铁离开血浆进入组织或细胞间,结合于细胞膜或细胞间蛋白的短暂期间的铁容量。正常人易变池中铁的含量为80~90mg。

储存铁部分包括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其功能是储存体内多余的铁,当身体需要时,仍可动用为功能铁。人体内铁的分布(表6-2)。

表6-2 正常人体内铁的分布

(二)铁的来源及吸收

1.外源性 正常情况下,人体铁主要来源于食物。多数食物中都含有铁,以海带、木耳、香菇、肝、肉类、血及豆类中较丰富。成年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2mg铁,但所吃食物铁的含量应为10~20mg。铁的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黏膜。在黏膜细胞内,食物中的Fe2+被胃酸、胃酶及氨基酸、铜蓝蛋白及其他亚铁氧化酶氧化为Fe3+后与细胞内的转铁蛋白结合越过细胞膜进入毛细血管网,再进入肝门静脉系。一部分铁与去铁蛋白结合形成铁蛋白,存留于细胞中,3~5d后随肠黏膜细胞的更新脱落排出,去铁蛋白的多少可自动调节铁的吸收。

2.内源性 当红细胞衰老,破坏后,被肝、脾、骨髓中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清除。每天约有21mg的铁被释放出来再利用。

3.影响铁吸收的因素 体内铁的储存和红细胞造血情况影响铁的吸收。当铁的储存量多时,血浆铁的运转率降低,铁的吸收减少,当铁缺乏时则相反。当红细胞生成的速度加快时,铁吸收亦增加。胃酸、维生素C(抗坏血酸)、某些氨基酸和糖类对铁的吸收有帮助。动物性食物的血红蛋白、肌红蛋白中的铁容易被吸收。碱性药物和植物酸不利于铁的吸收。

(三)铁的转运及利用

进入血浆中的铁离子(Fe2+),经铜蓝蛋白等氧化作用后变为Fe3+,与转铁蛋白结合,被带到骨髓及全身其他组织中去。血浆转铁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合成,每个转铁蛋白有两个结合铁的位点,可结合1个或2个铁离子(Fe3+)。带Fe3+的转铁蛋白在幼红细胞表面与转铁蛋白受体(TfR)结合,通过胞饮作用进入细胞内。Fe3+与转铁蛋白分离,再度还原成Fe2+。在线粒体与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形式存于细胞内。

(四)铁的储存及排泄

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主要存在于骨髓、肝和脾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血浆中,含铁血黄素是血清铁蛋白脱去部分蛋白质外壳的聚合体,可沉积于多个身体脏器,当铁大量饱和时,则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测定结果是判断体内铁储存量最敏感的指标之一。骨髓中巨噬细胞内外的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幼红细胞外,称为细胞外铁;存在于幼红细胞内的,为细胞内铁,这种幼红细胞称为铁粒幼红细胞。在铁代谢平衡的情况下,储存的铁很少动用。当机体缺铁时,储存铁首先被消耗动用,可合成全身所需的1/3~1/2的血红蛋白,只有当储存铁完全耗尽再继续缺铁才会出现贫血。

铁主要由胃肠道上皮细胞、胆汁等排出,泌尿生殖道及皮肤、汗液也可排出极少量的铁,总量约为lmg。生育年龄妇女由于月经、妊娠、哺乳等原因排出较多的铁,平均每天排出铁1.5~2mg。当体内铁含量过多时,每天可排出铁4mg。而在缺铁时,铁的排泄可减少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