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型

时间:2024-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常见较多原始粒细胞,血小板常减少。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细胞比M1型增多,往往大于10%,单核细胞小于20%。一部分病例可伴嗜碱粒细胞增多;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①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89%并伴有形态学异常;单核细胞<20%,早幼粒以下阶段细胞>10%;②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表型特点有助于与ALL鉴别;③符合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最常见的类型,其临床表现与M1型相似,单从临床表现上不易鉴别。

【检验】

1.血象 与M1型相似,常有贫血,白细胞在多数病例升高,偶有不升高,甚至减少。常见较多原始粒细胞,血小板常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粒细胞比例低于M1型,占大于30%至小于90%(NEC),其中Ⅱ型原始细胞百分率增高,白血病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变,Auer小体较M1型易见。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细胞比M1型增多,往往大于10%,单核细胞小于20%。一部分病例可伴嗜碱粒细胞增多;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均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常有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表现为细胞大小异常,形态多变,胞体畸形有瘤状突起,核形畸变,表现为凹陷、折叠、扭曲、肾形、分叶等,也可表现为核发育迟缓,胞质出现少数嗜苯胺蓝颗粒。

3.细胞化学染色 POX与SBB染色均呈阳性反应;PAS染色在多数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多数为弱阳性反应,呈弥漫性粉红色,也有呈细颗粒状阳性者;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CE)呈阳性反应;α-NAE可呈弱阳性反应,且不被氟化钠抑制;原始和幼稚粒细胞内出现Phi(φ)小体,此对急粒有诊断意义,并借以与急淋鉴别。

4.免疫学检验 CD34、CD33、CD13、CD11、CD15及HLA-DR抗体均可阳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5.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检验 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所见。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易位导致6号短臂上的DEK基因和9号长臂上的核孔素基因CAN发生融合(DEK-CAN)。

【诊断】

①骨髓中原始粒细胞30%~89%(NEC)并伴有形态学异常;单核细胞<20%,早幼粒以下阶段细胞>10%;②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表型特点有助于与ALL鉴别;③符合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