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ML)简称急粒-单,是一种由于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系同时发生恶性增生的急性白血病。约占AML发病率的15%,骨髓中同时具有粒细胞系统和单核细胞系统两类白血病细胞,临床上兼有急粒和急单白血病的特征。
【检验】
1.血象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常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白细胞数可增高、正常或减少,可见粒及单核两系早期细胞,血小板常减少。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据粒、单核两系增生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亚型。M4a型,骨髓中以原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和单核细胞大于20%(NEC);M4b型,骨髓中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细胞和早幼粒细胞大于20%(NEC);M4c型,原始细胞既具有粒系又具有单核系特征者大于或等于30%(NEC);M4Eo型,除上述特点外,嗜酸粒细胞占5%~30%,胞质中嗜酸颗粒粗大而圆着色较深。本病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尽管从骨髓涂片容易确认粒系和单核系细胞同时存在,但有时原始细胞难以明确地判断其为原粒或原单核,有的幼稚细胞也难以明确地判断其为早幼粒或幼单核细胞。此时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区别此两系细胞。
3.细胞化学染色 POX、SBB染色在原单和幼单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反应,而幼粒细胞呈阳性或强阳性反应;非特异性酯酶染色在应用α-醋酸萘酚为底物时,原始和幼稚细胞呈阳性反应,其中原粒细胞不被氟化钠(NaF)抑制,而原单细胞可被NaF抑制;酯酶双重染色可呈现醋酸萘酚酯酶阳性细胞、氯醋酸酯酶阳性细胞或双酯酶阳性细胞。
4.免疫学检验 白血病细胞主要表达粒、单系抗原CD13、CD14、CD15、CD33、HLA-DR。
5.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验 常累及11号染色体长臂,包括缺失和易位;后者尤以t(9;11)(p21;q23)为多见。11q23重排断裂点位于HRX(或称MLL)基因内,故t(9;11)导致MLL-AF9融合基因。M4Eo患者常伴染色体倒位,inv(16)(pl3;q22),使16号染色体长臂的CBFβ基因和短臂的MYH11基因产生融合,形成CBFβ-MYH11融合基因及MYH11-CBFβ融合基因,前者易促使白血病的发病,伴inv(16)的M4Eo患者治疗后CR率较高。另有约7%的M4患者可发现染色体易位t(8;21)(q22;q22)及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
【诊断】
1.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的异常增生。依据增生细胞特征及数量,本病分为四个亚型。①M4a: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细胞超过20%(NEC);②M4b:以原、幼及单核细胞增生为主,而原粒和早幼粒细胞超过20%(NEC);③M4c:具有粒、单二系标记的原始细胞≥30%(NEC);④M4Eo:除上述特征外,异常嗜酸粒细胞大于5%,异常嗜酸粒细胞其核多为圆形和单核样,不分叶,胞质嗜酸性颗粒大而圆,常伴粗大而多的嗜碱性颗粒。
2.染色体inv(16)导致CBFβ-MYH11融合基因,此染色体和融合基因为M4Eo的诊断提供一个重要的指标。
3.免疫学检查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4.符合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