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asophilic leukemia)1906年Goachim等首次报道,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有嗜碱性粒细胞分化特征的较为罕见。大多数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来自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慢性期,但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也可出现,然而不含有费城染色体。
临床上可分两型:
1.急性型 发病年龄为9~82岁,男性稍多于女性。起病多急骤,临床有严重贫血、发热、乏力、虚弱、全身不适、盗汗、咽喉痛、咳嗽、腹泻、出血等。病程较短,往往死于脑出血。此外还可伴随嗜碱性粒细胞内颗粒性物质(特别是组胺)的释放,导致面红、头痛、瘙痒、低血压或发生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
2.慢性型 有Ph染色体,而且早期血象、骨髓象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相似,晚期酷似慢粒急变,因此有人认为不是一种独立的亚型,是慢粒终末期的一种类型。
【检验】
1.血象 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计数或高或低或正常,各阶段嗜碱性粒细胞均可增多,一般占20%~100%;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 除原粒细胞增多外,可见大量的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原始细胞的成熟程度,不同患者之间差异很大,原始细胞的核外形从圆形或椭圆形到分叶状或有深的凹陷,核仁常显著,胞质少至中度,并有轻微的嗜碱性,有的原始细胞胞质含有空泡。成熟嗜碱性粒细胞少见或缺乏;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受抑。
3.细胞化学染色 嗜碱性粒细胞用甲苯胺蓝或闪光蓝染色,阳性反应强,有一定特异性;氯乙酸酯酶染色中,正常嗜碱粒细胞呈阴性反应,而本病可呈阳性反应,但也可呈阴性、髓过氧化酶和苏丹黑B阴性或阳性;过碘酸-席夫反应阴性,也有阳性;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阳性或阴性。
4.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 大部分患者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与髓系分化一致。
5.细胞遗传学核型常不一致,常有t(9;22),21号染色体的三体型,偶有7号染色体长臂的缺失,也可以核型正常。
【诊断】
①血象中嗜碱性粒细胞明显增多;②骨髓中可见大量嗜碱性粒细胞,原粒细胞>5%,嗜碱性中幼、晚幼粒细胞亦增多,有核左移现象,胞质中有粗大嗜碱颗粒;③临床上有白血病的表现;④脏器有嗜碱性粒细胞浸润;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如慢粒及慢粒急变、重金属中毒(铅、汞、铋、锌等)、恶性肿瘤、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色素性荨麻疹、霍奇金病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