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正常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为白细胞总数的0%~4%,其绝对值为(0.05~0.45)×109/L。如分类超过4%或绝对值超过0.45×109/L,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临床上常与多种疾病相关,特别以寄生虫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最为常见,此外还可见于药物过敏、皮肤病、结缔组织病和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瘤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嗜酸粒细胞产生、释放的调控依赖于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已证明细胞因子通过三种途径作用于嗜酸粒细胞系:①加速骨髓嗜酸粒细胞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②活化增多的嗜酸粒细胞的功能;③动员嗜酸粒细胞向局部迁移。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既有生理学意义,又有病理损伤作用:①作为一种主要的保护机制,对寄生虫(尤其是幼虫)有杀伤作用;②在超敏反应中起调控作用,使某些炎症局限化,防止其扩散。同时还有抗炎症介质作用,缓解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引起的症状;③持续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可导致组织损伤。
【检验】
1.血象 临床上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①轻度:嗜酸性粒细胞<15%,直接计数<1.5×109/L;②中度:嗜酸性粒细胞15%~49%,直接计数(1.5~5.0)× 109/L;③重度:嗜酸性粒细胞50%~90%,直接计数>5.0×109/L。本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多在(10~30)×109/L,经常<25×109/L,部分可高达50×109/L;>90×109/L者很少见,往往预后较差。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见幼稚型,以嗜酸性晚幼粒细胞增多为主。粒红比例增高或正常。
【诊断】 多次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4%或绝对值>0.45×109/L时,诊断成立。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也有昼夜生理变化,夜间尤以清晨3时为最高,比上午8时高30%,上午9~11时最低,比上午8时低20%,因此临床上以8时为采血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最佳时间,所得数值可作为基础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