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是白血病吗

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高是白血病吗

时间:2024-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②大多数有明确的病因,以感染及恶性肿瘤最常见;中毒、变态反应性疾病、溶血性贫血、组织损伤等也可见。③原发病好转或治愈后,类白血病反应可迅速消失,一般预后良好。类白血病反应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多少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及白细胞不增多性两型,以前者为多见;按细胞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概述】 类白血病反应(1eukemoid reaction)是指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刺激后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其特点有:①血象类似白血病表现,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少数正常或减少,白细胞分类中部分可见幼稚细胞。②大多数有明确的病因,以感染及恶性肿瘤最常见;中毒、变态反应性疾病、溶血性贫血、组织损伤等也可见。③原发病好转或治愈后,类白血病反应可迅速消失,一般预后良好(恶性肿瘤所致除外)。

类白血病反应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多少可分为白细胞增多性及白细胞不增多性两型,以前者为多见;按细胞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中性粒细胞型 此型最常见。白细胞计数>50×109/L,粒细胞显著增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核左移现象,除杆状核、晚幼粒增多外,中幼粒细胞也可见,甚至可有原始粒和早幼粒细胞出现。成熟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往往出现中毒颗粒和空泡。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明显增高。本型可见于各种感染、恶性肿瘤骨髓转移、有机磷农药或一氧化碳中毒、淋巴瘤、急性溶血或大出血及大面积烧伤等,其中以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最为常见。

2.淋巴细胞型 白细胞计数常为(20~30)×109/L,少数病例超过50×109/L,分类中淋巴细胞超过40%,并可见幼稚淋巴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原始淋巴细胞增多不明显,是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区别的指标之一。本型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水痘、麻疹等,也可见粟粒性结核、先天性梅毒、猩红热及胃癌等。

3.单核细胞型 白细胞计数超过30×109/L,一般不超过50×109/L,其中单核细胞常超过30%,偶见幼稚单核细胞,提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受刺激或活性增强。本型见于粟粒性肺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细菌性痢疾、纵隔肿瘤等。

4.嗜酸性粒细胞型 白细胞计数超过20×109/L,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超过20%,一般均为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无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出现。另外,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外周血白细胞一般为(10~30)×109/L,嗜酸性粒细胞多数在30%~80%,血片中可见嗜酸性中、晚幼粒细胞,甚至出现原粒细胞。本型常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等,亦可见于霍奇金病、晚期癌症、结缔组织病等。

5.白细胞不增多型 是指在中性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类白血病反应中,白细胞总数小于10×109/L,且外周血中出现较多的幼稚细胞,曾有报道见于结核、败血症、恶性肿瘤等。

【检验】

1.血象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多数超过50×109/L,但一般不超过120×109/L,也有少数病例白细胞数不增多。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呈现形态异常,如胞质中常有中毒颗粒、空泡、胞核固缩、分裂异常等。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无明显变化,血小板正常或增多。

2.骨髓象 类白血病反应的患者骨髓象变化不大,除增生活跃及核左移外,粒细胞胞质中有中毒颗粒改变。少数病例原始和幼稚细胞增多,但形态正常。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无明显异常。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其活性和积分明显增高,Ph染色体阴性以及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有助于排除白血病。

【诊断】 类白血病反应的诊断应综合以下因素考虑:

1.明确的病因,如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等;

2.发病好转或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可迅速消失(恶性肿瘤引起者除外);

3.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大致正常;

4.NAP积分和活性明显增高;

5.各型类白血病反应诊断标准 根据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情况诊断标准如下:①粒细胞型:白细胞计数多数>30×109/L,或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成熟中性类细胞胞质中常出现中毒颗粒和空泡,骨髓象除了有粒细胞增生、核左移和中毒颗粒改变外,少数病例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稍增多,但无形态异常,无染色体异常,NAP明显增高。②淋巴细胞型:白细胞计数轻度或明显增高,其中淋巴细胞>40%,并可有幼稚淋巴细胞。③单核细胞型:白细胞计数>30×109/L,单核细胞>30%,并可有幼稚单核细胞。④嗜酸性粒细胞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但无幼稚嗜酸粒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不增高,也无嗜酸粒细胞形态异常及染色体异常。⑤白细胞不增多型:白细胞计数不增多,但血象中出现幼稚细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