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脾功能亢进(hyperspleenism)简称脾亢,是指各种不同疾病引起的脾肿大和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脾大、一种或多种血细胞减少而骨髓造血细胞相应增生,脾切除后,症状缓解,血象正常或基本正常。
脾亢的病因可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脾亢病因不清,较为少见。继发性脾亢见于以下几类疾病:①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病及疟疾等;②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③充血性脾肿大,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门脉高压,如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充血性心力衰竭等;④血液系统疾病,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白血病及淋巴瘤等;⑤脾脏疾病,如脾淋巴瘤、脾囊肿及脾血管瘤等。
脾亢的发病机制,目前有以下学说:①过分滞留吞噬学说:当各种不同原因引起脾大时,血细胞通过脾脏的时间延长,滞留的数量增加,从而脾对血细胞的破坏增强。②体液学说:脾可能产生某些体液因子,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及成熟血细胞的释放。③免疫学说:正常时脾参与抗体的形成,脾大时可产生大量各种抗体,又可破坏黏附抗体的血细胞,使外周血细胞减少,并使骨髓代偿性增生。④稀释学说:脾大时,全身血浆总容量明显增加,造成血液稀释,表现为血细胞减少。
【检验】
1.血象 脾亢的早期,以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为主,重度脾亢时出现三系明显减少,血细胞减少与脾大程度不一定成比例,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网织红细胞轻度增高。
2.骨髓象 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造血细胞系均增生,常有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主要以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明显。
3.其他检查
(1)血细胞寿命的监测:对脾亢的患者用放射性核素51 Cr标记测定红细胞平均寿命,检测结果显示红细胞寿命明显缩短,可<15d。
(2)脾容积测定:以51Cr标记红细胞,静脉注入血循环后定时测定红细胞在血循环中清除率,同时检测脾中红细胞阻留指数。不同脾肿大患者,对红细胞阻留能力不同。
【诊断】 1991年国内制定的诊断标准:
1.脾肿大。绝大多数患者根据体检即可确定,少数体检未扪及或仅于肋下刚扪及的轻度脾大者,还需经超声波、CT等检查证实。
2.外周血细胞减少。可一系减少,或多系同时减少。
3.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部分患者出现轻度成熟障碍。
4.脾切除后外周血象接近或恢复正常。
5.51Cr标记的红细胞或血小板注入体内后,作体表放射性测定,脾区体表放射为肝区的2~3倍。
诊断时以前4项为主要条件。由于脾亢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因此诊断后应尽快寻找原发病,只有原发病得到有效的控制,脾亢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