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和血小板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包括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和血块收缩试验。其中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为临床试验,其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又十分有限,实际很少应用;另外血块收缩试验虽能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和数量,但对于轻、中度的出血性疾病价值甚低。在此重点介绍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的测定。
(一)血小板计数
【原理】 采用溶解红细胞的血小板稀释液,在显微镜下,计数细胞计数盘内的血小板,通过换算,即可获得标本中单位体积内血小板数。
【试剂和器材】
1.血小板稀释液(草酸铵稀释液):草酸铵1g,加蒸馏水至100ml,过滤后4℃保存。
2.细胞计数盘。
3.显微镜。
【操作方法】
1.取静脉血20μ1,加入稀释液380μ1中,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滴入计数盘,待血小板沉下后进行计数。
2.计数5个中方格内血小板,将测得的数以×109/L来表示。
计算公式:
血小板数/L=(五大方格内血小板总数/5)×10×106×20
=(五大方格内血小板总数×109)/20
【参考值】 (100~300)×109/L。
【临床意义】
1.在临床上,除创伤之外,血小板减少是引起出血常见原因。血小板数大于100×109/L,无异常出血;当小于50×109/L时,可有出血症状。常见的疾病有: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急性白血病。②血小板破坏过多,如ITP。③血小板消耗增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2.血小板增多(血小板数大于400×109/L)①骨髓增生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急性大出血,急性化脓性感染。③脾切除手术后。
(二)出血时间测定
【原理】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采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测定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出血时间测定方法。用出血时间测定器在前臂皮肤上造成一个标准创口,记录出血自然停止所需时间。此过程反映了皮肤毛细血管与血小板相互作用,包括血小板黏附、激活、释放和聚集等反应。
【器材】
1.血压计、消毒乙醇。
2.出血时间测定器,弹簧刀片长6mm,深1mm。
3.消毒滤纸、外科用胶带。
4.秒表。
【操作方法】
1.血压计袖带缚于上臂,加压维持成人5.3kPa,儿童为2.6kPa水平。
2.在肘窝凹下5㎝(相当于两横指)处用乙醇常规消毒,待干。轻轻绷紧皮肤,放置出血时间测定器,使之贴于皮肤表面,揿压按钮,使刀片由测定器内刺入皮肤,同时启动秒表。
3.每隔30s用消毒滤纸吸取流出血液,直到出血自然停止,按停秒表并计时。
4.去除血压计袖带,清洁该区皮肤。伤口处覆一外科用胶带。
【参考值】 6.9±2.1min。
【临床意义】 BT测定是体内的筛选试验。传统方法有Duke法和IVy法,目前推荐使用标准化出血时间测定器法(template bleeding time,TBT)。该方法重复性比传统方法明显提高,有利于检出血管壁及血小板质和量的缺陷。由于临床上由药物治疗引起的BT延长常见,故测定前应仔细询问病人用药情况,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口服抗凝药及某些抗生素等。
1.BT延长 ①血小板数量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②血小板功能缺陷:血小板无力症、药物引起的血小板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③血管性血友病(VWD)。④血管壁及结构异常(少见):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⑤偶见于严重的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Ⅱ、Ⅴ、Ⅷ、Ⅸ或纤维蛋白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也见于接受大量输血后患者。
2.BT缩短 主要见于某些严重的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肌梗死、DIC高凝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