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or-defibrillator,ICD)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唯一有效治疗手段。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结果表明,ICD治疗的适应证已从单纯的二级预防,转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并重。而ICD术后随访和程控是ICD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范ICD术后随访和程控是非常重要的。
一、ICD随访
【随访目的】
(1)了解患者植入ICD后的全身状况、症状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心理影响。
(2)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及药物治疗情况(包括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3)及时发现和处理ICD的并发症。
(4)ICD程控检查,了解ICD治疗情况,评价其功能,对ICD故障进行识别和处理。
(5)对ICD的抗心动过速的识别和治疗程序进行优化程控。
(6)对ICD的抗心动过缓支持起搏的参数进行优化程控,避免对抗心动过速的参数产生不良影响。
(7)延长ICD电池寿命、评价ICD电池状态、预计ICD使用寿命,择期更换ICD。
(8)对ICD患者及家属进行ICD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随访时间及方式】
根据患者的病情,随访次数及时间可相应变化。一般来说,植入后1年内1~3个月随访1次,植入1年后,可3~6个月随访1次,接近电池耗竭,应增加随访次数,可1~3个月随访1次。另外,患者一旦出现ICD放电情况,需及时随访,以便于医师了解ICD工作情况,即ICD是否正确识别了心律失常并给予了合适治疗。若发现有误识别、误治疗或漏识别和漏治疗的情况,需及时调整参数。若仍不能解决,则需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包括重新手术调整。
随访方式包括门诊随访和电话遥测随访。
(1)门诊随访:包括病史询问、查体、心电图及Holter、胸片检查以及ICD程控。
(2)电话遥测随访:通过电话传输,对ICD进行遥测检查,以评价其工作情况。此方法可以减少患者来医院就诊次数,尤其适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的患者。
【随访内容】
(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心律失常发作情况,重点询问患者是否有过电击?多少次?并询问每次电击前有无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电击当时患者的状态(在干什么?);电击后患者的情况以及心动过速有无终止?
(2)体检:除常规体检外,重点了解患者的伤口情况,有无红、肿、热、痛,有无囊袋血肿、感染及皮肤磨损情况。
(3)心电图及Holter: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情况,对于需要心动过缓起搏的患者了解起搏和感知功能。
(4)胸片:了解心脏和肺部的情况,评价心功能状态;及时发现ICD导线移位、导线断裂及绝缘层破裂等并发症。
(5)ICD程控检查:评估ICD和导线的功能状态;及时识别和处理ICD故障,合理调整参数;了解ICD的电池状态。
二、ICD 程 控
【程控目的】
(1)检查ICD电池状况及电容充电时间:了解剩余电池电压,了解ICD的初始期(before of life,BOL)电池电压和终末期(end of life,EOL)电池电压的资料。
(2)检查导线阻抗:起搏阻抗、高压阻抗、电极阻抗。
(3)起搏和感知功能测试:有助于明确ICD的功能状态,异常的起搏和感知有助于及时发现ICD的工作异常。
(4)分析存储的事件记录和腔内电图: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发作情况,包括发作次数、时间及类型,发作持续时间及平均周长;VT/VF治疗情况,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效果,低能量转复(cardioversion)治疗效果,高能量电击(shock)治疗效果。
(5)根据测试结果和事件记录调整参数:①识别参数,包括VT/VF频率或周长、VT/VF识别数目。②附加识别参数,包括突发性指标、稳定性指标、EGM宽度或形态。
(6)治疗参数:ATP治疗、低能量转复(cardioversion)、高能量除颤。
(7)ICD的故障识别和处理。
【程控内容】
1.基本参数的程控 起搏频率、起搏方式、输出能量、感知敏感度、不应期等
2.VT/VF识别参数的程控
(1)VT/VF频率或周长:临床发作的VT频率低于设定的VT识别频率时,降低VT频率,以防止ICD对VT的漏识别。当临床发作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尤其是窦性心动过速的频率超过VT识别频率,又低于临床发作的VT频率时,可适当增加VT识别频率,防止ICD对窦性心动过速的误识别。当临床或ICD记录的VT,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很快恶化成VF时,可降低VF识别频率,将其放置在VF识别区,给予高能电击治疗。
(2)VT/VF识别数目:增加VT/VF识别个数以避免ICD对短阵的、能自行终止的VT/VF的识别和治疗;降低VT/VF识别个数,以提高VT/VF识别的敏感性,避免漏识别,或者对某些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VT,通过降低VT识别个数,使ICD快速识别并给予治疗,避免因VT持续时间过长引起血流动力学恶化。
(3)增加快频率的VT(FVT)识别区:当临床发作的FVT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增设FVT识别区,并相应设置FVT的ATP治疗。加强对VT的无痛性治疗,减少ICD放电次数。
(4)增强识别指标:是否需要打开或关闭下列指标,即突发性(onset)指标,与窦性心动过速鉴别;稳定性(stability)指标,与心房颤动(房颤)鉴别;EGM宽度,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5)VT/VF治疗参数的程控
①ATP治疗:常用的抗心动过速的脉冲释放方式有如下两种。a.固定频率的阵发快速(burst)刺激。固定频率发放一阵脉冲刺激(4~12个),第1个电脉冲与VT的R波的配对间期为VT周期的70%~90%,其后的电脉冲间期均相同,如第1阵电脉冲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则释放第2阵、第3阵,直至第6阵电脉冲,各阵刺激的第1个脉冲与VT的R波的配对间期不变。b.自动递减扫描刺激(autodecremental或ramp刺激)。每阵刺激包括几个电脉冲,第1个脉冲与VT的R波的配对间期以及第2个脉冲与第1个脉冲的间期为VT周期90%。自第2个脉冲间期之后,每个脉冲间期递减3%。自第2阵刺激开始,每阵第1个脉冲与VT的R波配对间期较上阵递减5%。根据患者的VT情况,设置合适的脉冲释放方式、刺激脉冲的个数及周长。
②低能量转复:低能量转复的电击能量一般在5J以下,主要用于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特别对于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室性心动过速无效,或室性心动过速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用时通常需要R波同步。
③高能量除颤:目前,大多数除颤器最大释放能量为30~34J。ICD在感知并确认发生室颤后,经过几秒钟的充电后释放高能量除颤脉冲,目前新一代ICD可连续释放1~6个高能量除颤脉冲。医师可根据临床以及术中测试除颤阈值情况程控设定除颤能量。
【故障识别及处理】
1.ICD误治疗 是植入ICD后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0%~30%。ICD误治疗可诱发VT、VF;增加放电次数;加速ICD电池耗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对ICD误治疗需要及时识别和处理。
(1)常见原因:早期常见原因是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误识别,最常发生在植入后1年内,晚期常见原因是导线问题。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扑伴快心室反应和窦性心动过速;②感知过度,如T波感知、噪声感知,可由线圈断裂、绝缘层破裂、接口松动等引起;③QRS的双重感知。
(2)误治疗的识别方法:①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史、每次电击当时的情况。②ICD程控检查,包括事件存储资料分析;ICD及导线系统的评估,导线阻抗、起搏感知测试;检查所有参数设置是否合适,识别参数是否合适,增强识别功能是否打开。
误治疗的解决方法:①ICD程控调整参数。调整识别频率、打开增强识别功能;对于VT,设置ATP治疗;对于感知过度者,降低感知敏感度,但是有VT漏识别的危险,应慎重处理。②导线调整或导线重置。对于导线移位和导线绝缘层破裂、导线断裂或接口问题的患者,调整导线位置或重置导线。③药物治疗。对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者,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使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④其他。对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典型房扑和阵发性房颤可以通过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2.ICD治疗缺失(漏治疗)或治疗延误 对室性心律失常的ICD治疗缺失或治疗延误,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
(1)心室感知不良:其原因可能是电极局部心肌炎症、充血、水肿、纤维化、心肌梗死或药物影响使R波振幅降低;也可能是导线及脉冲发生器问题,如导线移位、断裂、绝缘层破裂、接口问题及脉冲发生器感知电路功能障碍。处理方法为程控增加心室感知敏感度(数值变小),但有感知过度引起ICD误识别和误治疗的可能,因此应谨慎程控。对于导线移位可重新调整导线位置,其他则需更换导线和(或)脉冲发生器等手术调整。
(2)心律失常识别不良:主要原因是由于程控参数设置不合理,或者由于患者的疾病状态、心功能及药物治疗发生改变,而ICD设置的参数没有相应改变,从而不适合对当前的室性心律失常进行识别和治疗。如VT发作频率低于ICD对VT的识别频率,造成对VT的漏识别。另外由于打开了增强识别指标以鉴别VT与室上性心动过速时,ICD将VT误判为室上速,或延迟诊断,使患者的心律失常不能得到及时治疗。上述情况可以通过程控合理的参数,如降低VT识别频率,谨慎使用增强鉴别指标等。
(3)ICD治疗无效:是植入ICD后的严重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及时发现和处理。治疗无效包括ATP治疗无效和电击治疗无效。前者可以通过程控ATP参数,或对部分患者关闭ATP功能。对于电击无效的患者需分析原因:电池耗竭、导线移位、导线断裂、绝缘层破裂及脉冲发生器故障均可使电极无效,需及时通过手术调整来解决,包括调整或重置导线、更换脉冲发生器。另一常见原因是高除颤阈值,可以由于心肌本身病变、药物影响等所致。部分可以通过程控解决:提高输出能量、改变除颤极性、程控除颤波的斜率和脉宽、程控上腔静脉线圈(打开或关闭)等。否则需酌情增加皮下片状电极或更换为能提供更大电击能量的IC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