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病变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合并瓣膜病变

时间:2024-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细菌或真菌的感染可以产生心肌炎症、瓣膜损害、瓣膜赘生物和菌血症。血培养阳性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但真菌感染的阳性率较低。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膜炎,要拆除原人工瓣膜,重新更换新的人工瓣膜,而不能将原人工瓣膜经抗生素液浸泡后再行置入。亚急性心内膜炎单纯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约30%,外科围手术期病死率在5%~20%,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瓣膜感染、葡萄球菌性感染和肾及多脏器功能衰竭。

细菌或真菌的感染可以产生心肌炎症、瓣膜损害、瓣膜赘生物和菌血症。赘生物是重要的感染灶,赘生物越大,产生栓塞的概率越高,瓣膜的损害越大,抗生素药物效果就越差;赘生物>1cm,通常提示药物治疗效果不会很好。

【诊断要点】

1.持续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病人可伴有寒战、出汗、纳差和怠倦。后期可有体循环栓塞表现,多为四肢动脉、腹部及肾动脉栓塞或脑栓塞。

2.白细胞计数显著增多(真菌性感染可不升高),伴有进行性贫血,血沉增快,且随病情好转或恶化而波动。血培养阳性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但真菌感染的阳性率较低。

3.心脏杂音出现多以收缩期为主,部分病人可有脾大,口腔黏膜、眼睑或下肢皮肤出现瘀点等。

4.心电图重病病人可有传导阻滞,ST段上升及T波倒置等改变。

5.超声心动图可见瓣膜赘生物的鹅毛状异常回声及瓣膜功能异常。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膜炎者可有瓣周漏或人工瓣膜的松动。

【手术指征】

1.持续发热,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内科抗炎治疗无效,全身状况趋向恶化。

2.严重瓣膜关闭不全,进行性发展。

3.赘生物较大,尤其为真菌性感染,多发或多次循环系统栓塞。

4.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膜炎,持续发热,出现瓣周漏人工瓣松动,传导系统功能异常。

【术前准备注意要点】

1.尽量完成4~6周的抗生素治疗(确认真菌性感染者除外),但如病情不稳定,血流动力学及肾功能状况趋向恶化,应尽早在多器官功能衰竭前手术。

2.间断输血,加强支持治疗,改善全身状态。

3.有脑部并发症时,要在CT检查确定无颅内出血倾向,脑内病灶稳定后手术,通常急性出血性脑梗死病灶稳定至少需要10d。

【手术概要】

1.病变在二尖瓣和三尖瓣,如瓣叶损害面积<40%,有修复条件时,可以行瓣叶修复术。

2.病变在主动脉瓣,或瓣叶感染损害面积较大均以人工瓣膜置换为宜。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心内膜炎,要拆除原人工瓣膜,重新更换新的人工瓣膜,而不能将原人工瓣膜经抗生素液浸泡后再行置入。

3.手术中应注意清除各部位感染灶,抗生素液冲洗心脏,切除的瓣膜和组织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4.瓣膜选择时,同种瓣抗感染能力较好,是心内膜炎时主动脉瓣置换的较佳选择,其他则以机械瓣为好。

5.术后要继续应用抗生素6周,并反复血培养检查。

亚急性心内膜炎单纯内科治疗的病死率约30%,外科围手术期病死率在5%~20%,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瓣膜感染、葡萄球菌性感染和肾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发生瓣周漏的比率为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