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肿瘤是比较少见的疾病,因其临床症状无特征性,以往易被误诊。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超声心动图及其他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得此类疾病能及早得到诊断和治疗。
心脏原发性肿瘤中黏液瘤是最常见的肿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例1∶3。近年来有些作者报道,黏液瘤有在家庭中数人发病,认为可能有遗传因素。
各个心腔都可发生黏液瘤,但主要生长在左心房卵圆窝附近,极少同时发生在几个房室腔内。Ribbert指出,心脏黏液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期心内膜黏液组织的残余。由于在房间隔卵圆窝周围常有此种组织残留,从而可解释该肿瘤大部分起源于这一特殊部位。黏液瘤瘤体一般都有蒂,呈半透明胶冻状,略带淡黄色或夹有紫褐色血斑,分叶呈葡萄状,易脱落成碎片,可引起动脉栓塞。黏液瘤细胞大多呈不定形黏液细胞,内充满黏液样基质,较多为单个,但可出现多核巨细胞,小血管丰富,电镜下可见瘤细胞表面富有微绒毛或胞质突出、瘤细胞内充满细纤维,是本瘤显著的超微形态学特点之一。基于黏液瘤有复发倾向及局部浸润,从黏液瘤脱落的组织,可在脑血管继续生长,破坏脑动脉血管壁,造成局限性动脉瘤,说明黏液瘤有潜在的恶性倾向。
Carney综合征为新近描写的综合征类似家族性黏液瘤综合征;包括心脏或皮肤黏液瘤,皮肤病损有色素沉着,分泌过多的内分泌肿瘤和黑色素神经鞘瘤,两种综合征的黏液瘤不同于散发性心脏黏液瘤:有家族史发病早;有多个黏液瘤,特别是累及心室;手术去除后复发的危险较高。
【临床表现】 依肿瘤大小及心脏受累部位而定,有3种主要症状:全身症状,栓塞症状,血流阻塞现象。小的可无症状,有的发生栓塞后始发现是心脏黏液瘤。曾有因黏液瘤阻塞二尖瓣孔,误以为二尖瓣狭窄而手术者,另有报道右室流出道错构瘤曾开始拟诊为肺动脉瓣狭窄。经造影后方被确诊。位于心房或心室壁肿瘤,有时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全身症状是多变的,可有发热、关节酸痛、体重减轻、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蛋白异常等。
X线及心电图表现特异性不高,超声诊断技术应作为诊断心脏肿瘤的首选方法,其诊断心脏肿瘤的敏感度在90%以上,假阳性率极少。偶尔需要64排CT,MRI等检查。
【手术适应证】 心脏黏液瘤可因阻塞瓣膜孔导致心力衰竭或心脏骤停,或肿瘤栓子脱落导致脑栓塞等引起死亡,故一经诊断,应立即手术。
【手术治疗】 在体外循环下阻断心脏血流,心脏停搏下彻底切除肿瘤。具体操作如下:
经房间沟后切开左房壁,将肿瘤切除,此种方法暴露颇好。多经右房切口,由肿瘤根部附着的上缘切开房间隔,大多是卵圆窝处,即可见肿瘤组织,将肿瘤及其附着处外周约5mm宽的正常房间隔一并切除;再仔细检查左房壁及左心室和二尖瓣有无第2处肿瘤存在。生理盐水冲洗各心腔,清除残留肿瘤组织。缺损可直接缝合,缺损大有张力可用心包或绦纶补片修补。如果肿瘤侵及心房壁,将附着处切除,直接缝合或用心包修补。
【手术时特殊情况的处理】
1.黏液瘤的特点是肿瘤易碎,多发、复发(5%~14%),随时可发生因瘤体阻塞房室孔,产生心脏骤停。因此,在未建立体外循环前尽量避免搬动心脏,切开心包后即肝素化做升主动脉及腔静脉插管。
2.由于肿瘤易碎及多发性,切开房间隔应尽量整体取出肿瘤组织,另一方面卵圆窝以及瘤蒂附着处的正常房间隔也应切除一部分,同时可使用低能量电刀烧灼局部以减少复发检查4个心腔,以防遗留第2肿瘤及残留肿瘤组织。左房黏液瘤切除术中曾发现在三尖瓣隔瓣上有米粒大小赘生物,病理诊断为黏液瘤。
3.右房黏液瘤切除手术操作基本同左房黏液瘤,不切开左房,右房黏液瘤多无蒂或蒂很短。切除瘤体后由切开的房间隔缺损探查左侧房室腔。
4.左室黏液瘤切除比较困难,瘤体大、瘤组织嵌入肌小梁内者尤甚。由左房径路进入因二尖瓣瓣膜遮盖暴露差,最好在左心尖做平行前乳头肌切口,易将瘤体完全切除。
【手术结果】 自1954年Crafoord在体外循环下切除心脏黏液瘤取得成功后,目前手术效果极好,术后症状消失,心功能恢复。文献报道肿瘤复发者为数极少,一般因为没有彻底切除,于原发蒂附着处再生长;其他处出现者,则为种植或多源性病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