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连接
在全麻心外术后,病人神志清醒前,机械通气是保证机体各脏器组织氧合、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稳定、促进各器官功能恢复、平稳渡过围手术期的重要基础。
1.呼吸机的基本设定见表3-1所示。
表3-1 呼吸机的设定
2.目前普遍使用的呼吸机以定容式呼吸机为多。呼吸机的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乘积为每分通气量,以100~120ml/kg为宜。对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可酌情降低呼吸频率,提高潮气量,使之有足够的呼气时间,减少呼气末气体储留;而对于限制性肺疾患患者,可酌情降低潮气量,提高呼吸频率,利于维持理想的通气/血流比值。
3.PEEP对防止肺不张有益,但在右心功能不全、应用有血管扩张药同时伴有低血容量时,要慎重使用。PEEP可降低心排血量。
4.呼吸机治疗应维持病人PaO2>10.7kPa(80mmHg),SaO2>0.95,PaCO24.7~5.3kPa(35~40mmHg),pH 7.35~7.45的水平,在此条件下要调整FiO2在0.4。长时间FiO2>0.5,可产生肺泡毛细血管损伤、肺泡萎陷、弹性降低等氧中毒反应。
5.呼吸机与气管插管连接后,要常规听诊呼吸音,观察胸部运动;每4小时及改变呼吸机设置时要检查血气1次。
6.呼吸机报警而一时不明原因时,应首先以气囊手动通气,待故障排除后再重新连接呼吸机。
7.呼吸机机械通气建立后,要常规行床旁X线胸片检查,观察气管插管位置(正常应在胸椎2~4水平)、两肺膨胀情况、胸腔有否气和液体、纵隔影像亮度等。
8.气管插管内分泌物过多要及时清除,但注意频繁吸引会产生明显的气管内膜损伤。
(二)心电图监测
1.床旁心电图监测通常以标准肢体导联为基础(图3-1)。
2.病人入监护室后,在常规心电图监测同时,术后早期每日要常规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以获取全面准确的心电图资料。
3.心表起搏电极。心外手术中在右房和(或)右室表面放置心脏临时起搏导线,可有效控制心率,防止由于心动过缓引起的不良后果,减低术后正性肌力药物用量,有利于围术期治疗。
(三)有创动脉压监测
图3-1 心电图导联示意图
1.有创动脉压导管通常置于病人的桡动脉或股动脉,病人血压经连接于导管上的压力感受器输入监测仪而显示血压。因此,导管所连肢体的位置、导管通畅情况、管路及传感器内空气、仪器零点校对的准确性均影响所测血压。零点是使传感器与大气相通,以大气压力为零而获得。
2.有创动脉压监测管路要连有肝素液(1~2U/ml)冲洗装置,通常肝素液的输入速率为3~6ml/h。应随时注意肝素液的入量和监测管路的通畅情况。桡动脉血压导管滞留3d以上,管路血栓形成和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
3.有创动脉压监测值通常要略高于体表袖带血压测量值,在有创血压监测时应常规定时进行体表袖带血压测量,经常对比观察,有助于准确判定病人血压状态。
4.有创动脉压监测的撤除,应在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血气正常、拔除气管插管以后进行。
(四)中心静脉压监测
1.中心静脉管通常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置入右心房内,有监测和治疗双重用途。中心静脉压力是了解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状态的常用指标,正常值为0.8~1.2kPa(8~12cmH2O);中心静脉通路同时又是快速输液、给药、采取血液标本的方便途径。
2.正常中心静脉压(CVP)波形。a波:右房主动收缩形成,位于心电图P波根部;c波:三尖瓣在心室等各收缩期膨入右房而产生,位于心电图QRS波群后;x波:心房舒张、房压下降;v波:心房被动充盈,三尖瓣关闭,位心电图T波之后;y波:三尖瓣开放,右心房血液进入右心室。
3.某些心脏病理状态下的中心静脉压波形有其特征性改变,可用于临床病理诊断。
4.采用中心静脉压标尺监测中心静脉压时,标尺零点应与右心房位置处同一水平,因此,病人体位改变时要注意纠正零点位置。
(五)Swan-Ganz导管监测
1.Swan-Ganz导管可用于监测右房压、肺动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心排血量(CO)、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等指标;也可用于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计算和临床给药的途径。Swan-Ganz导管一般用于病情较重,心功能差或手术复杂,术后需详细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导管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置入右房后,充盈导管末端气囊,借助血液流动的漂浮作用并通过观察监护仪压力波形变化,可确定导管通过右心室、肺动脉、最终嵌顿于肺毛细血管的位置。
2.三腔导管在体外部分一般有3个接口,蓝色(近端)接口用于中心静脉压测定及液体、药物的输注;黄色(远端接口用于肺静脉压、肺毛细血管嵌顿压等测定,需要连接压力传感器和监护仪,不能用于给药;红色接口为三通接口并连带有注射器,用于导管末端气囊的充放。Swan-Ganz管应持续与监护仪、传感器连接,以随时了解导管末端所在位置。
3.导管末端气囊每次充气测量时间不要超过2个呼吸周期,对肺循环高压病人充气量要小,充气过程柔和,避免肺血管创伤。如有导管致肺血管创伤出血,X线胸片显示导管末端周围肺组织血肿影,应及时回撤导管,在机械通气情况下,辅用PEEP治疗出血。持续出血病人则需酌情应用气管镜甚至外科手术治疗。
4.病人病情稳定、无需正性肌力或血管活性药物等支持时,应及时拔除Swan-Ganz导管。需要长时间导管监测时,每4~5天应更换新导管,以减少感染机会。
5.Swan-Ganz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项目计算公式为:
CO(温度稀释法)=V(T-T1)K1K2/T(t)dt(正常值4~8L/min)
其中V为冰盐水注入量,T为血温,T1为冰水注入温度,T(t)dt为单位时间内血温变化值,K1K2为计算常数。
CI(心排指数)=CO/体表面积[正常值2.5~4.2L/(min· m2)]
SV(心脏每搏排血量)=CO/心率(正常值1ml/kg)
SVI(心脏每搏指数)=(CI/心率)×1 000(正常值40~60ml/m2)
SVP(体循环阻力)=(MAP-CVP)/CO×80(正常值700~1 600dyn·s/cm5)
MAP为平均体动脉压。
PVR(肺循环阻力)=(PAM-PCWP)/CO×80(正常值20~130dyn·s/cm5)
PAM为平均肺动脉压,PCWP为肺毛细血管嵌顿压。
LVSWI(左心室做功指数)=(MAP-PCWP)×SVI×0.013 6(正常值45~60kg·m)
RVSWI(右心室做功指数)=(PAM-CVP)×SVI×0.013 6(正常值5~10kg·m)
(六)左心房测压
1.左心房测压管是在心外手术中经右上肺静脉置入左心房,压力波形与中心静脉的右房压力波形相同,直接反映左心充盈压力。正常应维持在1.6~2kPa(12~15mmHg)。左房测压管一般仅用于心功能差,术后需严格控制容量负荷,并有可能需要左心转流的病人。实际临床实践中较少应用。
2.左心房测压管要经常检查通畅情况,冲洗管路要确保无空气或血栓存在,管路要常规安放空气滤清器。
3.拔除左心房测压管要在拔除胸腔、纵隔引流管之前,以便局部渗血能及时引流和观察。
(七)胸腔及纵隔引流管应用
1.胸腔及纵隔引流一般采用闭式引流装置,亦可连接负压装置,吸引压力控制在2kPa(20cmH2O)为宜,过大的负压可增加胸内出血并引起患者疼痛。
2.管路以透明管为好,以利引流量观察,接口应严紧以免影响引流效果及防止感染。
3.管路经常挤压,避免血液凝集阻塞引流管,引流量每小时记录1次,可疑活动性出血应每20~30min记录1次。
4.心外术后12~24h引流量每8小时<100ml,则可拔除胸腔纵隔引流管。引流管早期撤除可缓解病人因留置引流管而产生的疼痛和浅短呼吸运动。
(八)其他
1.术后应留置导尿管,应随时记录尿量,且每30~60分钟计1次总量,患者清醒、病情稳定,在拔除气管插管后,应尽早撤除导尿管。
2.有临时起搏导线时,要检查其与起搏器连接的可靠性,常规试行起搏,观察使用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动脉血氧仪是通过红外吸收原理测定流过毛细血管血液氧合状态的仪器,可以置于肢体的末端(指、趾端)或耳郭、鼻尖等部位,显示脉率、血氧饱和度,具有方便、无创和连续监测的优点。在静脉使用亚甲蓝和使用超长或红外波治疗仪、高频电刀时监测值准确性会受到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