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停用呼吸机的指征
1.在FiO2<0.5,PEEP为0.3~0.5kPa(3~5cmH2O)条件下:PaO2>9.3kPa(70mmHg),SaO2>0.9,PaCO2<6kPa(45mmHg),pH7.35~7.45。
2.自主呼吸潮气量>5~6ml/kg,或自主呼吸持续3~5min无疲劳感,咳嗽反射正常有力。
3.负性吸气力>2kPa(20cmH2O)。
4.自主呼吸频率<25~30/min。
5.神志清楚,无神经系统的严重损害。
6.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即使是在主动脉气囊反搏下也可以),肢体温暖,各项生命体征正常。
7.无活动性出血或短时间再次开胸手术征象。
(二)呼吸机过渡和气管插管拔除
1.采用呼吸机IMV或SIMV加PSV的工作模式过渡,每1~2h降低呼吸机设定辅助频率2次,直到减至机械辅助通气频率在4~5/min,观察过渡效果和病人生命体征,询问患者是否疲劳,气促反应,如病情稳定,血气化验结果满意,则在认真清理呼吸道后,撤除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此种过渡方法可能会使病人自主呼吸做功、氧耗增加,因此,可以表现病人拔除气管插管后的PaO2值反而高于病人的呼吸机过渡状态的PaO2值。
2.另一种过渡方法是直接将呼吸机与病人气管插管脱开,鼻导管及面罩吸氧,完全由病人进行自主呼吸运动,根据病情不同可观察30~90min,血气结果满意、生命体征平稳,便可拔除气管插管。
3.停止呼吸机过渡,重接机械辅助通气的指征:①动脉收缩压在呼吸过渡时提高2.7kPa(20mmHg)以上;②心率每分钟比原有频率增加20次以上或>120~140/min;③呼吸频率每分钟较原水平升高10次以上或>30/min;④PaO2<8kPa(60mmHg)或PaCO2>6.7kPa(50mmHg),pH<7.30。
(三)拔除气管插管后的管理
1.面罩或鼻导管继续给病人40%~70%的湿化氧1~2d,酌情应用利尿药改善病人可能存在的水钠潴留。
2.胸部手术创口使病人疼痛,胸廓顺应性下降,而有胸部重负感,浅快呼吸,恐惧咳嗽,应耐心向病人解释,帮助鼓励床上运动(翻身、坐位)酌情给予雾化吸入治疗。这样有利于减少肺部并发症,促进呼吸功能的改善。
3.酌情应用小剂量吗啡[2.5~5.0mg,静脉滴注,每2h1次,或0.015mg/(kg·h)持续静脉滴注]或芬太尼[4~8μg/(kg·h),2.5mg/250ml以50~200μg/h速度静脉滴注]等给以镇静止痛治疗。
4.纵隔和心包引流管如引流量6h内<100ml,无活动性出血,凝血机制良好时,尽早拔除,减轻其对病人的疼痛刺激和解除其对患者的活动限制。
5.每4~6小时视病情复查血气,仔细观察心肺功能及生命体征变化。
(四)气管插管的早期撤除
1.气管插管早期撤除通常指术后6~12h内停用机械通气,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通气的过程。其优点在于:①有利于静脉血回流,降低左心后负荷,增加左心室充盈,提高心排血量;②减少心脏、肺部的术后并发症;③缩短病人监护室停留时间,并从心理上给病人以安慰和鼓励。
2.气管插管早期撤除要考虑病人年龄、术前肺功能状态、左心功能情况、所经历手术的难易、体外循环时间和心肌缺血时间的长短、麻醉用药情况、术中气管插管是否顺利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3.年龄<65岁,左心功能良好,无阻塞性肺疾患,体外循环时间<150min,麻醉为吸入或短效用药,符合前述气管插管拔除指征,均可考虑早期拔管。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病人,应采用机械通气治疗24~48h,根据病情变化和监护治疗效果,逐渐呼吸过渡和拔除气管插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