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围手术期肾功能概述

围手术期肾功能概述

时间:2024-06-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①婴幼儿和年龄>70岁者;②术前血清肌酐>15mg/L,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③重症瓣膜病合并冠心病;④术中转流时间长;⑤糖尿病或已有肾功能不全者,术前接受心血管造影检查;⑥围术期应用大剂量血管收缩性药物。通常BUN含量超过正常范围说明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在50%以上。临床多依据Ccr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情况,肾组织毁损程度和病情进展,以指导治疗和用药。

急性肾衰竭(ARF)是体外循环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6%~7.7%,死亡率达24%~70%。

(一)围手术期ARF的危险因素

婴幼儿和年龄>70岁者;②术前血清肌酐>15mg/L,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③重症瓣膜病合并冠心病;④术中转流时间长;⑤糖尿病或已有肾功能不全者,术前接受心血管造影检查;⑥围术期应用大剂量血管收缩性药物。

(二)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功能的诊断标准

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尤其是转流时间长、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有以上危险因素者,应结合下列指标,及时考虑ARF的诊断。①尿量:少于0.5ml/(kg·h),少于400ml/d;每日尿量少于100ml为无尿;无少尿型肾衰竭尿量可无减少;②尿比重降低,<1.016或恒定于1.010,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管型及血红蛋白尿;③血尿素氮明显增高,血肌酐在(176.8μmol/L 20mg/L)以上;血尿素氮/血肌酐比值<10;尿肌酐/血肌酐比值<20;尿中尿素氮/血浆尿素氮比值<10;内生肌酐清除率<5ml/min;④电解质紊乱:高血钾、镁、磷;低血钠、钙、氮;⑤烦躁不安,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及全身各系统症状。

(三)肾功能的评估

1.血液尿素氮(BUN) 反映肾脏蛋白质代谢产物排泄能力,是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粗筛选指标,但测定值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敏感度低。通常BUN含量超过正常范围说明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在50%以上。

2.血肌酐(Cr) 能相对准确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50%以上,血肌酐水平方可超过正常值而非敏感指标,检验值受饮食和营养状态的影响。

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血浆肌酐基本为内源性物质,血浆浓度稳定,绝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其检测值基本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血肌酐清除率为125±10ml/min(女性约低10%)。临床多依据Ccr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伤情况,肾组织毁损程度和病情进展,以指导治疗和用药。

4.尿钠(UNa)、尿肌酐(UCr)和尿渗透压(Uocsm) 是判断肾前性与肾性肾功能的指标,应用利尿药对结果会有影响,故争取在应用利尿药前检查。尿钠清除率(FENa)=100×(尿钠/血钠)/(尿肌酐/血肌酐),FENa>1%~2%的少尿病人提示有肾小管坏死,FENa<1%示肾小管仍有回收水、钠功能,为肾前性肾功能不全。

5.尿量 临床也可根据尿量区分功能不全,<100ml/d为急性肾衰竭,100~400ml/d为少尿性肾功能不全,>400ml/d[但<0.5ml/(kg·min)]为非少尿性肾功能不全。

(四)肾前性少尿和急性肾衰竭的鉴别

见表3-12。

表3-12 肾前性少尿和急性肾衰竭的鉴别

肾前性少尿是因为肾脏灌注不良所致,无肾实质改变,常由于低心排血量、低血压、低有效循环血量、术中非搏动性低压及低流量长时间体外循环、大剂量血管收缩性药物、某些肾毒性抗生素等引起,产生肾单位缺血、肾皮质血流量减少而尿量下降。

急性肾衰竭是急性肾小管坏死、肾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球肾炎的结果。急性肾小管坏死以缺血、缺氧和毒性物质(如肌红蛋白、血红蛋白、某些抗生素及麻醉药物等)引起肾小管细胞损害为特点,尿样镜检可发现颗粒管型和肾小管细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