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问卷调查结果综述与分析
(一)灾区民众对灾后重建的了解和感受
1.灾区民众对当地灾后重建规划了解程度的调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帮助下,深圳市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陇南市和甘南州的灾后重建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灾后恢复重建涉及住房重建、基础设施的新建维修、损失财产的评估与赔偿等一系列的内容。那么被调查的灾区民众对正在进行的灾后重建的感受是怎样的呢?灾区民众对当地的灾后重建规划了解程度如何?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十分清楚”者9人,占7.69%;选择“比较清楚”者54人,占46.15%;选择“基本清楚”者28人,占23.92%;选择“不清楚”者26人,占22.22%(见表1)。这表明,灾区民众对正在进行的灾后重建规划整体上的了解已经比较清晰,“十分清楚”和“比较清楚”的比例合计达53.84%,还有“基本清楚”占23.92%。说明了灾后重建工作已经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灾区民众也积极投入到了灾后重建中,参与度较高,体会深刻,理解比较透彻。
表1 被调查者对当地灾后重建规划的了解程度
2.灾区民众对政府制定的受损财产评估和赔偿标准的看法。
地震灾害给灾区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政府对灾区民众受损财物的评估和赔偿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经济基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政府制定的评估和赔偿标准是否和灾区民众的心理期望相符合?调查显示:完全符合的占3.42%;基本符合的占71.79%;不符合的占7.69%;不知道的占17.09%。这说明,绝大多数的灾区民众对政府制定的评估和赔偿标准是认同的,心理是可以接受的。同时,在与个别农村受灾民众访谈中了解到,对一些农村特困户的评估和赔偿标准过低,与他们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差的实际状况不符合,不利于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开展,这是其认为“不符合”的主要原因。
3.灾区民众对救灾物资是否公平、公正发放的看法。
救灾物资及时且公平、公正的发放到受灾民众的手中,是灾后重建恢复工作有效、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只有救灾物资公平、公正的发放,才可以暂缓灾区民众面临的吃、住、穿等生活困难,平稳受灾民众的情绪,尽快把精力转移到灾后重建任务中来。调查表明:2.56%的被调查者认为非常公平;有68.38%的被调查者认为比较公平;24.79%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公平;4.27%的被调查者认为很不公平(见图1)。“非常公平”和“比较公平”两项合计70.94%,这说明,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对政府发放救灾物资的做法是赞同的。
图1 灾区民众对救灾物资是否公平、公正发放的看法
(二)灾区民众对灾后住房重建问题的看法和认识
1.灾区民众对住房重建中土地征用和宅基地划分是否合理的调查。
灾后的住房重建中,政府对土地的征用和宅基地的划分采取了“原点重建”、“异地重建”、“置换土地”等多种重建模式,因地制宜,政府组织与民众意愿相结合的措施。那么灾区民众对此的看法如何呢?参与调查的117名民众中,回答“很合理”有5人,占4.27%;“比较合理”有74人,占63.25%;“不合理”有11人,占9.40%;还有27人回答“不清楚”,占23.77%。其中认为很合理和比较合理的民众共占67.52%,可见,灾区民众对此做法还是比较认可的。选择“不清楚”的主要是居住在农村的民众,共有27人认为“不清楚”,其中19人居住地在农村,占70.37%。因此,在农村灾区关于土地征用和宅基地的划分原则上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省地、经济、实用,体现当地居民特色,灾后住房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结构调整、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国土整治项目规划相结合,尽可能使农村灾区民众对这些相关原则和整体规划有更加透彻的理解。
2.灾区民众对政府发放住房重建补助款数额的看法。
灾区的房屋有的在地震中倒塌,有的严重损坏,亟须重建或维修。国家援助的救灾帐篷夏热冬冷,难避酷暑严冬,只是一时之举。住房重建是灾后重建中的首要难题,在国家支持和深圳市对口援助下,给每个住房重建户发放两万元补助款额。这笔款额能否保证迅速完成住房重建?调查显示,有1.71%的民众认为“完全可以”,有47.86%的民众认为“基本可以完成”,有43.59%的民众认为“不能完成”,“不知道”的民众有6.84%(见图2)。认为不能完成者仅比基本可以完成者少4.27%,比例相当。这表明,灾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民众的经济创收渠道不多,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对住房重建任务信心不足。而且,认为“不能完成”的被调查者共有51人,其中居住地在农村的就有31人,占总数的60.78%。这也进一步说明农村灾区住房重建资金缺口大、难度高的问题尤为突出。
图2 灾区民众对住房重建补助款额的看法
3.灾区民众对已经建成住房的看法。
在我们调研时,灾后重建工作进行了一年多,已经有超过半数的住房重建任务业已完成。房屋的选址是否尊重灾区民众的意愿?他们对房屋质量是否放心?房屋的面积和结构能否满足其需求?对这些住房重建中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对住房选址不满意的民众占19.66%,对房屋质量不满意者占17.09%,不满意房屋面积的民众占57.26%,不满意房屋结构的民众占5.98%(见表2)。可见,接近于六成的被调查者对建成的房屋面积不满意。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灾区民众主要是嫌其房屋面积太小,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目前,在国家支持和对口援建的情况下,新建的住房为六十平方米左右。对农村居民而言,要满足其住宿、储存粮食、堆放杂物、厨房和厕所等实际需求,的确存在一定差距。
表2 灾区民众对已经建成住房最不满意方面的看法
(三)灾区民众对灾后重建工作的总体评价和心理期望的调查
1.关于灾区民众对灾后重建中最关注问题的调查。
灾后重建涉及灾区民众的住房重建,学校、医院、机关单位办公场所的重建和维修,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修复,灾区民众的心理安抚和就业问题,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恢复增长等诸多方面。哪些是灾区民众当前最关心、亟须解决的问题?调查结果由高到低的顺序是:“住房问题”占18.93%;“环境问题”占15.68%;“医疗卫生问题”的占14.79%;“教育问题”占13.61%;“交通问题”占13.31%;“就业问题”占8.58%;“农牧业恢复发展问题”占6.51%;“心理援助”占5.33%;“旅游业恢复发展问题”占3.25%。这表明,目前灾区民众对住房、环境、医疗、教育、交通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关注度最高。相比之下,灾区民众对旅游业的发展,心理援助和农、牧业发展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的问题关注度不够。
而且,职业不同的民众,地震灾害对其造成的影响不一,各自的感受和当今面临的困难各异。所以,在灾后重建中他们各自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尽一致(见表3)。
2.灾后重建中灾区民众面临的最大困难的调查。
灾区要尽快地恢复社会经济的发展,灾区民众面临着住房修建、交通阻断、医院、校舍坍塌、资金短缺等生产生活难题。调查显示,灾后重建中灾区民众们已经面临或者将要遇到的最大困难:首先是“资金短缺”,遇到这个问题的有55人,占47.01%;其次是“物价上涨”,遇到这个问题的有52人,占44.44%。其余几个问题人数相当,遇到“交通问题”的有4人,占3.42%;遇到“就业问题”、“劳动力不足”和“子女上学问题”分别有2人,各占1.71%。上述结果表明,资金不足是横亘在灾区民众面前的最大困难,这无疑制约了住房重建任务完成的速度。同时,由于灾后重建工程数量大,时间集中,尤其是砖块、钢筋、水泥、人工等建筑类价格迅猛提高,物价上涨幅度
表3 不同职业者对灾后重建中最关注问题的行为选择
大,这又增加了灾区民众的经济支付压力。仅“资金短缺”和“物价上涨”两项合计高达91.45%,相比之下,其他问题造成的难度则较小。
3.灾区民众对灾后重建中最突出问题的认识。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在三年内全部完成,目前局部地方的个别项目已近尾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正在修建。在此过程中,灾区民众认为灾后重建工作中不尽如人意,做的最不好的是什么呢?调查显示:建筑物质量差占2.56%;重建资金的分配与管理不合理占32.48%;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占47.01%;民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占12.82%;还有其他占4.27%。这说明,灾后重建的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与党中央的支持和领导,全国人民的有力援助,当地民众的艰苦奋斗是密不可分的。也与当地政府部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紧密相连,机关单位多管齐下,了解民情,民众的诉求渠道比较畅通,有力地促进了灾后重建的进程。相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重建资金的分配和管理上存在不少矛盾。显然,灾后重建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意识亟须强化宣传,并要不断创新和进一步完善重建资金的分配与管理机制。
同时,对于灾后重建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目共睹的事实外,有关利益诉求渠道和重建资金分配与管理等制度性问题的思考,被调查者知识水平的高低与其行为选择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文化层次较高的被调查者对完善制度和健全机制的诉求倾向越明显(见表4)。
表4 不同文化层次对灾后重建中突出问题的行为选择
4.灾区民众对灾后重建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尽管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困难很多,矛盾不少,但目前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在总体上还是获得了民众的较高认同。调查表明:很满意占30.77%;比较满意占16.24%;基本满意占40.17%;不满意占10.26%;很不满意占2.56%(见图3)。其中,前三项的比例合计高达87.18%。这说明,灾后重建已经取得的成就获得了灾区民众较高的认可。
图3 灾区民众对灾后重建工作满意度的看法
5.灾区民众对政府未来期望的调查。
灾后重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从目前正在修建到将来民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几年间,灾区民众最希望政府提供什么帮助呢?通过访谈和对问卷的整理,主要集中在下述五个方面:首先是解决重建资金短缺问题,加大扶贫贷款力度,民众希望重建贷款是无息的,并且时间期限应该延长;其次是加强对交通、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质量的监管,并有持续性的配套完善措施;再次是当地政府公开灾后重建信息,严防重建资金被贪污腐败的官员挪用或占为己有,以公谋私,公平、公开发放救灾物资和补助款额;第四是关注农村孤寡老人和特困户的生活状况。政府在新闻媒介上及时传达就业信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最后是有关灾后重建的事项,应该特事特办,简化手续。政府应该广开渠道,官员广泛地听取灾区民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难题。这说明,灾区民众既有从当前面临的困难问题出发,希望政府予以及时解决的要求,也有从长远的灾区经济社会恢复发展的角度,提出殷切的希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