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造影主要用于检查头颅和面颈部血管的损伤和病变,如血管外伤、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等;也可了解面颈部病变的供血情况、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了解基底动脉环的交通情况。
一般采用股动脉穿刺插管;特殊情况下,也可采取肱动脉或颈总动脉插管。采用Seldinger氏法将导管插入动脉,先用穿刺针穿刺动脉,然后将导丝通过穿刺针进入动脉,退出穿刺针,将导管沿导丝进入动脉,再撤出导丝,导管沿主动脉上升至主动脉弓,右侧经过无名动脉,左侧直接插入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大约在第四颈椎平面分为颈内、外动脉,颈外动脉靠前内方,分叉以上很快可见到其分支供应颌面部,颈内动脉在颅外没有分支。根据需要,可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颈外动脉的分支进行造影。
将数字减影技术用于颈动脉造影,可避免血管影像与头颅骨质的重叠,使获得的影像非常清晰。其方法是在向颈动脉注入造影剂的前后,以每秒数幅的速度连续摄影,前数幅是没有造影剂的头部X线图像,称为蒙片,后面是注入造影剂后的头部X线图像即造影图像;经过计算机处理,将后面的造影图像减去蒙片的图像,就获得仅显示被注入造影剂的动脉的动态影像。这种图像对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与大血管的关系、供血动脉、回流静脉及血流速度等均极为有利。
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后,如适宜进行介入放射治疗者,随后即可进行。目前口腔颌面部的介入放射治疗主要是对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栓塞治疗以及对恶性肿瘤的动脉灌注或化疗性栓塞。前者可用可吸收的明胶海绵作手术切除前的辅助性栓塞,以大大减少术中出血,也可用不吸收的栓塞剂如无水乙醇、医用胶、聚乙烯醇、铂圈等进行栓塞,以取代手术。通过对恶性肿瘤供血动脉注入抗癌药物,可以大大提高肿瘤区域组织的药物浓度,提高治疗效果;尤其对术后复发,全身转移已无法再行手术或放射治疗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姑息治疗。此外,动脉药物灌注也可以和血管栓塞结合进行,如用带药微球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和肿瘤内血管,既可阻断肿瘤血液供应,又使抗肿瘤药物在肿瘤中长时期发挥作用,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孟庆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