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作患儿的诊疗行为诱导方法主要有3种,即固定法、镇静法和全身麻醉法。在我国临床上以第1种最为常用,第3种极少用。
(一)固定法
是指用器械和装置,控制患儿的口腔和身体的活动度,达到口腔安全诊疗目的的方法。
1.适应证 ①经一般的诊疗行为诱导后仍闭嘴拒治的患儿;②身体乱动,难以确保口腔诊疗安全的患儿;③智力低下、自闭症和脑性瘫痪等残疾患儿。
2.方法
(1)开口器固定法:将患儿头部固定,自行张口的患儿,可直接把开口器收拢放入患牙对侧的磨牙区,然后打开开口器至便于口内操作的高度,交助手固定。闭嘴拒治的患儿,应先用口镜插入口内,压迫舌根,使其张大口后再把开口器放入患牙对侧的磨牙区。
手脚乱动的患儿,也可由助手分别固定肩、肘、腕、膝和踝关节。
(2)专用固定装置法:此法主要是利用专用固定装置固定患儿的身体,再用开口器固定法完成诊疗。
让患儿平躺在牙科综合治疗台上,将一边装有的尼龙网盖过患儿肩部以下的身体,固定在对侧的固定钩上;再用布带分别固定肩部、肘部、腕部、膝部和踝部。
3.注意事项 ①事先需征得监护人的同意和支持,但不需监护人陪伴;②应检查开口器上的橡皮圈是否完好无损,如有破损应及时更换,避免牙齿直接与开口器金属部分接触;③放开口器时不要误伤舌、唇和黏膜;④减少或关闭手机的注水量,以延长在口内的操作时间;⑤在进行开口器固定法的过程中,一旦抵抗消除,能配合治疗,应及时解除固定。
(二)药物镇静法
是指利用药物的镇静、催眠作用消除精神和肌肉紧张的方法。
1.适应证 ①精神紧张、恐惧的患儿;②拒绝治疗的患儿;③脑性瘫痪、智力发育不全的患儿;④稍有刺激就会呕吐的患儿;⑤就诊前夜睡眠不佳的患儿。
2.常用药物 作用缓和的精神安定药,如氯氮(利眠宁)、地西泮、甲丙氨酯(眠尔通)、奥沙西泮、奥沙唑呛(甲安定)、美达西泮(去氧安定)、硝西泮(硝基安定)、溴西泮(溴安定)、氮杂环醇、羟嗪(安他乐)、羟乙哌等;其中尤以氯氮和地西泮的镇静效果快而好,又无不良反应,所以临床最为常用。
3.用药方法
(1)用药时间:药物在体内发挥最大功效约在用药后45~60min。因此应在诊疗前30min用药较为合理。哭闹不止的患儿即使用药效果也不理想。
(2)用药途径:尽量采用口服,也可皮下注射,用药后如给以心理暗示效果会更佳。
(3)药物剂型:最好选用患儿喜欢口服的糖衣片或糖浆型;有苦味的药应加适量砂糖以便服用;一般不要选择患儿难以吞咽的胶囊。
(4)用药量:用药量以根据患儿的体重或体表面积加以计算最为准确。
按体重计算用药量:小儿药剂量=体重(kg)×药量/kg。小儿药剂量=成人剂量×体重(kg)/50。
按体表面积计算用药量:小儿药剂量=成人剂量/173m2×小儿体表面积。小儿体表面积m2=[4×体重(kg)+7]/[体重(kg)+90]。
按儿童年龄折合成人剂量比例见表8-2。
表8-2 儿童用药量折合成人量比例
(三)笑气吸入镇静法
精神镇静法之一,是让患儿吸入30%左右的低浓度笑气和70%左右的高浓度氧气的混合气体,在不丧失意识的情况下,解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减少对牙科诊疗疼痛反应的方法。
笑气吸入镇静法与笑气吸入麻醉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有意识,后者无意识(意识消失)。笑气吸入镇静法与止痛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痛觉存在,后者痛觉消失。
1.适应证 ①紧张和恐惧的患儿;②身体动度较大的患儿;③智障残疾患儿;④需要耐受长时间口腔科诊疗的患儿;⑤疼痛阈值低,对疼痛敏感的患儿;⑥唾液腺分泌量大和易于呕吐的患儿。
2.禁忌证 鼻呼吸障碍的患儿。
3.操作方法
(1)术前检查:需向患儿或监护人了解既往口腔科诊疗情况,评估患儿目前口腔科诊疗的难易度,征询患儿监护人的意见。询问全身有无器质性病变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病史。
(2)术前处置:检查吸入笑气的鼻罩是否通畅,并让患儿戴上试吸。告诉患儿吸入笑气时不要害怕,吸入后开始会出现身体暖烘烘的、手足稍有麻痹的感觉,以后就会心情舒畅,无疼痛感觉。
(3)吸入:体位最好选用平躺的仰卧位。再次试戴鼻罩和确认合适。在面部和鼻罩之间最好放一小块氨基甲酸乙酯制的柔软的小布,以防笑气外漏,鼻罩可用头带或由助手固定。鼻罩固定之后先吸入100%氧气以练习鼻呼吸,确认鼻罩呼吸瓣规则地开、闭以后,调整其流量至患儿在闭口状态下能无意识地鼻呼吸即可。鼻呼吸规则形成后,开始吸入笑气。笑气浓度从10%开始,可根据患儿的反应情况调整浓度(依次为20%、25%、30%)至最佳状态,一般以不超过30%为宜。
(4)维持:笑气流量达到镇静程度(神情平和,手足和身体肌肉松弛)后,可以开始口腔科治疗。
(5)恢复:治疗完毕,终止笑气吸入,吸入100%氧气3~5min,拆下头带、鼻罩,在治疗椅上休息约5min,再在候诊室观察10~15min,走路无摇晃时即可随监护人回家。
4.注意事项 不能代替局部麻醉和诊疗行为诱导方法。
(四)全身麻醉法
是指通过麻醉药物产生的全身可逆性意识和痛觉丧失、反射抑制和肌肉松弛的状态。
1.适应证 ①严重的智障残疾患儿;②全口大多数牙需治疗,但又不合作的患儿;③对局部麻醉有特异性体质的患儿;④治疗时可产生疼痛性休克的患儿;⑤偏远地区希望一次处理完毕的患儿。
2.优点 ①在一次麻醉下可进行多数牙的处置;②治疗中无须患儿的合作;③可在无痛下进行治疗;④唾液分泌少,易于治疗。
3.缺点 ①患儿对牙科诊疗的恐惧感难以消除;②因麻醉时间有限,治疗的内容受限,不适合于一次不能完成全部治疗的病例;③拔牙后止血较困难;④容易咽下切割牙齿的碎屑、细小的充填物、血液等异物;⑤需要术前术后的监护。
4.方法
(1)麻药:以氟烷为常用,此药优点是适应证宽,术后并发症少,麻醉和复苏的时间比较快,没有易燃易爆的危险。
(2)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法、气管内插管麻醉法、静脉麻醉法等。
(3)诊疗顺序见图8-1。
(4)注意事项:治疗通常按制洞、牙髓处置、牙冠修复、再拔牙的顺序进行;全身麻醉下牙冠修复时,咬合状态难以检查,应特别注意防止咬合过高;多数牙齿拔除时,为了止血可缝合拔牙创;患儿复苏前应继续由麻醉医生负责监护。
图8-1 全身麻醉下儿童口腔科的诊疗顺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