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患龋率高
根据199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的结果,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城市为75.69%,农村为78.28%,平均为76.55%。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城市为48.32%,农村为40.82%,平均为45.81%。乳牙患龋率比恒牙高出30%左右。
杨富生(1993年)调查了西安市4 419名儿童的患龋率,其中乳牙列(2~6岁)1 194人为74.77%,替牙列(7~12岁)2 425人为88.12%,平均为82.10%。
(二)高峰期延长
传统的儿童龋病高峰期为6~8岁,只持续3个年龄组,杨富生(1993年)的调查结果为5~10岁,长达6个年龄组,较前延长了1倍,其患龋率为88.12%~93.80%,这种新特点应引起我们的极大注意。
(三)患龋牙位多
全国5岁儿童乳牙龋、失、补牙均数为448个;西安市乳牙列为571个,替牙列为507个,平均为533个;明显高于12岁儿童恒牙龋、失、补牙均数103个。尤其是喂养龋和猛性龋侵犯的牙位更多。
(四)乳牙龋病重于恒牙
乳牙龋病程度为C2(中龋36.45%)>C3(深龋25.80%)>C1(浅龋19.70%)>F(补牙,10.45%)>C5(残根5.75%)>M(失牙,1.14%)。乳牙中尤以第一乳磨牙龋病程度最重,其次是尖牙和上颌切牙,第二乳磨牙最轻。
恒牙龋病程度C1(69.50%)>C2(22.68%)>C3(4.02%)>F(3.35%)>C5(0.8%)>C4(残冠0.17%)>M(0)。
从年龄分布上看,2~4岁以C2、C1,5~8岁以C2、C3,9~12岁以C1、C2为主。
(五)症状轻,进展快
儿童龋病大多自觉症状不明显(甚至无自觉症状),急性龋多,进展速度快,往往容易延误早期诊治的好时机,短期内继发牙髓、尖周病。
(六)充填率低,继发龋多
儿童患龋率高,但充填率却较低,大都在10%左右,与国外发达国家100%充填率相比,差距明显。由于乳牙患龋较多,龋损不容易去净,隔湿困难,洞缘密合度差等原因,容易导致充填物脱落和继发龋的发生。
(七)第一磨牙龋病的特点
第一磨牙萌出最早,自萌出后到达正常咬合面位置的时间较长,此时牙冠低于咬合平面,自洁作用差,且难以清洁,牙齿硬组织尚未发育成熟,再加上儿童喜甜食,进餐次数多,所以在恒牙中患龋率最高(约占年轻恒牙患龋率的90%)、发病年龄最早(萌出时即可患龋)、侵犯的牙位多(下颌>上颌,左右基本对称)。好发牙面依次是:下颌第一磨牙为咬合面>颊面>舌面>远中邻面>近中邻面,上颌第一磨牙为咬合面>舌面>颊面>近中邻面>远中邻面,侵犯的牙面少(单个牙面占60%,两个以上的复合牙面占40%)。龋病程度轻(多为浅至中龋),早期治疗比较容易。
(八)特殊龋病类型
1.喂养龋 又叫奶瓶龋、哺乳龋、婴幼儿龋。最早见于长期采用奶瓶喂养婴儿的上颌乳前牙唇面和第一乳磨牙的咬合面或颊面的广泛性龋损,下颌乳前牙和停用奶瓶后萌出的第二乳磨牙一般无龋(少数晚期严重者也可见龋损),这种与奶瓶喂养相关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且只发生在乳牙的龋病最初就称作奶瓶龋。后来,又在不用奶瓶喂养,只用母乳喂养的婴儿中也发现了这种典型的龋病,再叫奶瓶龋显然不妥,故把奶瓶和母乳喂养不当所造成的特殊龋病统称作哺乳龋。哺乳龋在哺乳这一点上虽然较奶瓶龋的定义更为准确,但是不能包括一些市售酸性饮料利用奶瓶喂养时所产生的奶瓶龋。
喂养既包括乳汁(母乳、牛奶)喂养,也包括食物(果汁、饮料等)喂养,故称作喂养龋较为合适。但喂养龋较哺乳龋相比在年龄范围上的准确性较差。婴幼儿龋显然范围太广,特指性较差,故不宜提倡使用。
喂养龋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喂养方法不当。如长期夜间就寝前喂养,夜间睡觉后口腔活动和唾液分泌减少,浓度变稠,自洁作用差,喂养的牛奶、饮料或母乳等含糖量高,乳酸杆菌饮料的pH值低,夜间长期滞留于刚萌出不久的牙体硬组织尚未成熟的牙面上,很容易引起牙体硬组织快速脱矿、患龋。奶瓶喂养时,婴儿常边吸吮边戏耍,奶瓶乳头停留口腔中的时间较母乳喂养长,吸吮运动反而不及母乳喂养活跃,所以奶瓶喂养的婴儿较母乳喂养者更易患喂养龋。婴儿吸吮时,乳头靠在上腭,舌向外伸展盖住了下颌乳切牙,使其少受奶水浸泡,故不易患龋,但不良喂养行为一旦时间过长,也可受累。
2.猛性龋 又叫猖獗龋,是指短期内发生在多数牙位、多数牙面的急性进展性重度龋病。常累及不易患龋的下颌前牙和其他牙的牙尖、牙嵴,很快形成龋洞,继发牙髓炎、尖周炎,最终导致全口残冠、残根,既见于乳牙也见于恒牙。多由全身因素所致,如消瘦、虚弱型体质的患儿,心情紧张、情绪不安定的患儿,某些患传染病之后的患儿,某些有导致唾液减少或缺乏的全身性疾病(如口眼干燥综合征)的患儿,嗜好甜食的患儿。
3.环形龋 又叫轮形龋,是指围绕上颌前牙牙冠颈1/3处环行一圈的特定龋病,乳牙和恒牙都可罹患。大多与局部釉质低矿化,致龋物易停留,自洁作用差等因素有关。
(九)儿童龋病活性预测
龋病活性是指牙齿被龋损的速度和范围,龋损的速度越快,范围越广,活性就越高。龋病活性预测是凭借与龋病发生极为相关的因素来判断牙齿患龋的危险性。理想的龋病活性预测方法或模型必须符合下列要求:①有正确的理论依据;②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高;③可重复性;④检测快速;⑤操作简便。但迄今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检测方法可以协助我们预测儿童龋病的活性。
1.患龋经历预测法 患龋经历预测法是根据患儿既往的患龋情况,预测患龋的危险性。原理是现有的龋、失、补牙面数与龋病活性成正相关,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则提示为龋病活性较高:①2岁以下已患龋者;②3岁已有多数龋齿者,尤其是喂养龋患儿;③4~5岁已有2个以上牙齿的邻接面龋或者颊、舌面龋者;④第一磨牙萌出途中患龋者(第二磨牙龋病活性高);⑤9~13岁恒牙邻接面或者平滑面患龋者。
此法的优点是简便,缺点是不能预测未患龋牙齿的龋病活性。
2.综合因素预测法 1999年瑞士牙医协会(SSO)推出了一本牙医质量手册,列出了利用综合因素预测儿童龋病活性的标准(表8-6)。原理是这些综合因素都与龋病活性成正相关,优、缺点与患龋经历预测法相同。
表8-6 儿童龋病活性综合因素预测法的评判标准
3.变形链球菌菌落记数法
(1)原理:检测唾液中变形链球菌菌落的数量,预测龋病活性。变形链球菌菌落越多龋病活性越强。
(2)方法:采取混合唾液0.5ml,用生理盐水连续1/10稀释,取0.1ml接种于变形链球菌选择性培养基(MSB琼脂培养基)上,经37℃48h培养,测定琼脂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数,再算出每1ml唾液里的变形链球菌菌落数。判定标准:菌落数小于104为无活性,菌落数5×104为低活性,菌落数105为中活性,菌落数25× 106为高活性。
(3)优缺点:优点是与临床相关性高(P<0.001);缺点是细菌培养需要相应条件和设备,一般牙科诊所难以普及。
4.Cariostat预测法
(1)原理:在高浓度(20%)蔗糖条件下繁殖生长的牙菌斑细菌,能分解蔗糖产酸;测定细菌利用蔗糖的产酸量,就可以预测龋病活性。即产酸量越多,龋病活性越高。
(2)方法:用棉棒涂取牙面菌斑放入含有20%葡萄糖,2%トリプト-ス,0.5%氯化钠,0.02%叠氮钠以及pH值指示剂溴甲酚绿和溴甲酚紫的液体培养基(Cariostat,日本东京三金工业)中,经37℃48h培养后,将培养基颜色与标准颜色标本比较,确定龋病活性。
(3)判定标准:(-)为紫色,pH值7.2~5.7,无活性;(+)为绿色,pH值5.7~5.0,低活性;()为黄绿色,pH值5.0~4.4,中活性;()为黄色,pH值4.4~3.8,高活性。
5.实时荧光定量PCR法 自1996年发展起来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是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与反应同步的荧光基因,利用荧光信号实时检测反应进程,每次循环都检测初始荧光信号,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标本进行定量分析。与竞争法采用内标相比,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定量只能终点检测的局限,实现了每一循环均检测一次荧光信号的强度,并记录在电脑软件中,通过对每个标本CT值(cycle threshold,指每个反应管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阈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的记数,根据标准曲线获得变量结果。该方法能对仅含1个荧光基因拷贝的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进行测定,且在30min内就可完成扩增和计算机数据分析,无须电泳,显示出极好的效率。
邢向辉等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3名3~5岁儿童口腔唾液中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结果表明该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定量精确,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的检出率和数量与患龋率成正相关,龋病组和龋活跃组儿童唾液中的变形链球菌和远缘链球菌检出率和数量都高于健康组和龋不活跃组。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