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多见,愈后一般不复发。又名带状疱疹性睑皮炎,中医称“眼睑带疮”。
【病因】 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侵犯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或其第一或第二主支所致。
【诊断要点】
1.发病前可有发热、倦怠、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病初起患处皮肤灼热、感觉过敏,特别是神经痛为本病特征,可于发疹前或伴随发疹同时出现,沿神经支配区呈放射状。少数病例伴畏光流泪等症状。
3.数日后,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群集性疱疹。第1主支(眼支)受累多见,疱疹分布于前头部、额部和上睑皮肤;如第2主支(眶下神经)受累,则疱疹出现在颊部、上唇和下睑皮肤。二者病变皆不越过鼻中线。如继发感染则相应淋巴结肿大。
4.疱疹消退后,因病变损及深层,脱痂后留有瘢痕及色素沉着,局部皮肤感觉常减退。
5.疱疹病毒侵及鼻睫状神经时,可并发角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偶有眼肌麻痹。
【鉴别诊断】 眼睑热性疱疹:本病发病缘于流行性感冒、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热性传染病。自觉瘙痒与灼热感。疱疹多发生于下睑皮肤,亦可出现于嘴唇及鼻翼,不局限于一侧,一般1周内痊愈。
【治疗】 应适当休息。
1.全身治疗
(1)疼痛难忍时,给予镇静剂和止痛药物。
(2)给予神经营养药如肌注维生素B1100mg,每日1次;维生素B12500μg,每日1次。
(3)α-干扰素可以缩短带状疱疹的病程,尤以止痛作用最明显。α-干扰素1~2U/次,每日1次肌内注射,连用10天。亦可用转移因子1U上臂皮下注射,10次为1疗程。
(4)可酌情选用抗病毒药物。如肌内注射聚肌疱,每次1~2mg,每2~3日1次。
2.局部治疗
(1)皮肤用0.1%碘苷(疱疹净IDU)液或3%无环鸟苷眼膏或0.1%阿糖胞苷眼膏外搽。也可用鲜马齿苋捣烂取汁外搽。
(2)伴有角膜炎时应用抗病毒眼药水点眼,有虹膜睫状体炎时用散瞳剂。
中医认为本病系脾胃湿热所致,治宜清脾除湿。方药如清脾除湿饮〔206〕,药有茵陈、泽泻、栀子、黄芩、连翘、银花、紫花地丁等;如伴发角膜炎、虹睫炎时认为系肝胆湿热所致,治宜清利肝胆。方药如龙胆泻肝汤〔45〕,药有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车前子、木通、板蓝根等。
【护理与预防】
1.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一旦患病,切忌用脏手帕或毛巾揉擦患处,以免发生继发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