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指房角关闭而引起的眼压升高。属于中医“绿风内障”范畴。
【病因】 相对瞳孔阻滞,由于前房浅、房角窄,使房水从后房到前房,经过虹膜与晶体之间的阻力增大,从而房水流动不畅,形成相对性瞳孔阻滞,后房压力增高,前房角进一步变窄而关闭。
【诊断要点】
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中老年多见,女多于男,与家族史及情绪波动有关。
1.临床前期 前房浅、房角窄,一眼已发病的另一眼。
2.前驱期 又称先兆期。轻度眼痛,视力减退,虹视,伴同侧头痛、眶周疼痛、轻度睫状充血及眼压升高。
3.急性期 眼压突然上升多在50mmHg以上,眼剧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骤降,甚至光感;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水肿,前房浅,虹膜纹理不清,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视乳头充血模糊。前房角镜检查可见房角关闭。
4.间歇期 小发作后,病情缓解,房角重新开放,眼压正常,患者可无任何不适。
5.慢性期 急性期症状部分缓解迁延至慢性期,多因周边虹膜与小梁发生永久性粘连所致。眼压升高,瞳孔中等大,房水流畅系数小于0.1,虹膜节段性萎缩,视乳头凹陷,及萎缩,杯盘比C/D≥0.6,或双眼杯盘差0.2以上,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病情持续发展而进入绝对期。
6.绝对期 视力完全丧失,眼压持续升高,瞳孔放大,虹膜萎缩,伴有继发性白内障。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脑血管疾患及胃肠系统疾患等相鉴别。
【治疗】
1.西医治疗
(1)临床前期及前驱期:可行预防性虹膜周边切除术或激光虹膜切开术以图治愈。
(2)急性发作期:宜积极降眼压,待眼压控制、炎症反应消退后,尽早手术治疗:①缩瞳药:滴0.5%~1.0%依色林液,每10min 1次,共3次;同时滴2%匹罗卡品液,每5~10min 1次,根据病情决定持续用药时间;②高渗剂:20%甘露醇,1~2g/kg体重,常用250~500ml,在30min内快速静滴;③碳酸酐酶抑制剂:常用乙酰唑胺,首次服500mg,以后250mg,每日2~3次,可减少房水生成。
(3)慢性期:可行滤过性手术。
(4)绝对期:如疼痛剧烈,可行睫状体冷冻或光凝术,必要时摘除眼球。
2.中医疗法
(1)滴眼剂:常用1%槟榔碱眼液点眼,每15~30min 1次,病情缓解后,每日滴3次。
(2)针灸:选穴睛明、承泣、球后。眼胀红痛严重者,配选合谷、太冲、风池;恶心呕吐者,配选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头维;如头目疼痛剧烈,可取印堂、耳尖、百会、攒竹,用三棱针刺血,每穴可刺血1~2滴。
(3)耳针:探查到敏感区后,针刺或埋针,取穴有目1、目2、眼、降压点、肝阳1、肝阳2等。
(4)皮肤针:自心俞至肾俞叩打,并可叩击此段夹脊穴,亦可用皮肤滚筒针。
(5)辨证论治:常分5型论治:①肝气郁结者,治宜疏肝解郁,方宗丹栀逍遥散〔28〕加减,药用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丹皮、栀子、薄荷、甘草等;②肝胆火炽者,治宜清肝泻火,清利湿热,方宗龙胆泻肝汤〔45〕加减,药用柴胡、黄芩、栀子、车前子、木通、泽泻、羚羊角、钩藤、生地、当归等;③肝肾阴虚者,治宜补益肝肾,滋阴降火,方宗知柏地黄汤〔127〕加减,药用熟地、山茱萸、怀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女贞子、枸杞子、丹参等;④痰火上扰者,治宜清肝熄风,除湿化痰,方宗绿风羚羊饮〔209〕加减,药用羚羊角,黄芩、知母、防风、细辛、桔梗、大黄、玄参、茯苓、车前子、夏枯草、香附等;⑤中焦虚寒者,治宜温中散寒,除湿化痰,方宗吴茱萸汤〔103〕加减,药用吴茱萸、党参、法夏、陈皮、白芷、川芎、生姜、甘草等。
【护理与预防】
1.控制饮水,少喝浓茶。
2.热水泡脚,每次半小时,特别是在睡前用。
3.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予缓泻剂。
4.保持精神愉快,忌急躁、发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