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为发生在黄斑部的孤立的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灶,伴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出血,最终导致瘢痕形成为特征,多发于青壮年,故又称为青壮年出血性黄斑病变。其病理改变为肉芽肿性炎症,炎症损伤Bruch膜,从而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经Bruch膜进入视网膜下。属于中医“暴盲”范畴。
【病因】
引起肉芽肿性炎症的原因很多,如组织胞浆菌病、弓形体病、结核、梅毒均有报道。
【诊断要点】
1.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常为单眼发病。
2.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野有中心暗点。
3.眼底检查初起在黄斑部或黄斑旁区出现一个1/4~1PD大小的圆形黄白色或黄褐色微隆起的渗出物,边界不清,不久为视网膜水肿所遮盖,在病程经过中,病灶周围出现视网膜下新月形或轮状出血,周围有少许轮状色素沉着。
4.荧光血管造影:早期可见从脉络膜伸向视网膜下的新生血管呈强荧光,且很快渗漏,有出血者常伴荧光遮蔽;恢复期在病灶部及周围脱色素区出现强荧光区,荧光素少许向视网膜下渗漏。
【鉴别诊断】
1.中心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发病男多于女,视力下降不显,眼底无出血,荧光造影可见渗漏点,而本病男女无差别,视力下降严重,眼底有出血,荧光造影可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2.老年性黄斑变性 多见于老年人,双眼发病,病灶常在2~3PD以上。
【治疗】
1.全身治疗
(1)皮质类固醇:泼尼松30~40mg,每日8时口服1次。
(2)氧气吸入:吸含有10%~15%二氧化碳的氧气,每日3次,每次15~30min。
(3)抗结核治疗:凡疑有结核,可试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连治3周,如病情好转则可继续治疗,如无好转则应放弃抗结核治疗。
(4)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E及路丁。
2.激光治疗 位于中心凹外的新生血管可用激光光凝破坏新生血管,可控制病情发展。
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功能失调有关,治疗贵在辨证。属肝郁气滞者,治宜疏肝解郁、凉血清热,方宗丹栀逍遥散〔28〕,药用丹皮、栀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薄荷、甘草等;属脾虚湿滞者,治宜健脾益气,化痰利水,方宗六君子汤〔31〕合四苓散〔52〕,药用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泽泻、猪苓等;属阴虚火旺者,治宜滋阴降火,方宗知柏地黄汤〔127〕,药用知母、黄柏、熟地、山茱萸、怀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此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强调分期加减用药,如出血早期,酌加炒蒲黄、藕节、白茅根;出血稳定期,酌加生蒲黄、茜草、参三七;水肿较重,酌加茯苓、泽泻、车前子;后期形成瘢痕,酌加昆布、海藻、丹参。
【护理与预防】
1.注意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劳累。
2.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炙煿食物。
3.注意用眼卫生,少用目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