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指双眼视轴分离,并且在分别做注视眼时的斜角相等,眼外肌及其支配神经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类斜视。属于中医“目偏视”范畴。
【病因】 病因较复杂,目前主要有肌肉因素、调节因素、融合功能缺陷因素、神经因素、双眼反射因素、遗传因素等。
【诊断要点】
1.共同性内斜
(1)一眼眼位偏向鼻侧。
(3)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相等。
(4)无复视。
2.共同性外斜
(1)一眼眼位偏向颞侧。
(2)眼球运动不受障碍。
(3)第一斜视角与第二斜视角相等。
(4)无复视。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麻痹性斜视相鉴别。
【治疗】
1.矫正屈光不正 散瞳检影后酌情配镜。
(1)内斜合并远视或外斜合并近视者,应全部予以矫正,部分患者戴镜后可以使斜视矫正。
(2)内斜合并近视或外斜合并远视者,应在获得最好视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球镜度数,但一般对矫正斜视无效。
(3)每半年至1年复查一次屈光状况,以酌情戴合适的眼镜。
2.积极治疗弱视 见本章第四节。
3.手术
(1)儿童斜视应尽早矫正眼位,以期获得双眼视功能。成人手术只能改善外观。
(2)手术须在去除调节因素,斜角稳定之后进行。
(3)同时患有弱视的儿童,应先治疗弱视,然后再行斜视矫正术。
4.针灸 选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太冲、行间、风池。每次局部取2~3穴,远端循经配1~2穴,斜向左者针刺右侧;斜向右者针刺左侧。
中医认为本病多属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眼带发育不全;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复感风热之邪,眼带拘挛所致,治当辨证论治。证属先天不足、肝肾亏虚者,治宜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方宗驻景丸加减方〔139〕,药用河车粉、菟丝子、楮实子、茺蔚子、枸杞子、木瓜、生三七粉、丹参、络石藤等;证属气血不足,风热上扰者,治宜祛风散邪,益气养血,方宗大秦艽汤〔12〕加减,药用秦艽、川芎、当归、白芍、羌活、防风、黄芩、熟地、黄芪、独活、甘草等。
【护理与预防】
1.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且要坚持治疗。
2.避免婴幼儿侧视过久。
3.注意用眼卫生和阅读、书写姿势,防止近视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