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eutz-Jeghers综合征它是以黏膜、皮肤色素沉着和胃肠道息肉病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婴儿和儿童患者早期表现为鼻、唇周围、颊黏膜和手足的皮肤黑色素沉着,偶见生殖器和肛门周围区皮肤色素沉着。病变可呈绿黑色至棕色,到青春期可褪去(除颊黏膜),应与常见的雀斑区别,后者出生时无,唇周少,不出现于颊黏膜。早在1896年,Hutchinson首先报道一对孪生女孩口唇上均有黑色素斑,其同事Weber(1919)又报道了其中之一于20岁死于肠套叠。至1921年,Peutz报道一家三代人中曾有7人口唇和颊黏膜有黑色素斑并伴小肠息肉病。Peutz对此症作了较详细的记述,指出了本症的家族遗传性。1944年,Jeghers又报道了10例此类患者,并对其特征做了更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故以后称本症为“Peutz-Jeghers综合征”或Hutchinson-Weber-Peutz综合征”及“遗传性胃肠道息肉病伴黏膜皮肤色素沉着症”。
本病比较少见,迄今世界文献报道不超过1 000例。其特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单一多数基因所传递,约50%患者可追查到家族阳性类同患者,越代现象和散发病例较多见。色素斑与肠息肉症之间的关系不明显。此外,胃、小肠和结肠可发现息肉,以小肠最常见。错构瘤性息肉有被腺上皮环绕的平滑肌束,可为多个,出现急、慢性胃肠道出血、肠梗阻和肠套叠症状。源自错构瘤性息肉或同时的腺瘤性息肉的腺瘤上皮岛的癌肿,发生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对Peutz-Jeghers综合征13例患者的亲属研究发现,近50%患者伴肠内或肠外癌,确诊时平均年龄50岁,肠外部位良性息肉见于鼻、支气管、膀胱、胆囊和胆管。恶性肿瘤有胰腺癌、胆管癌和胆囊癌。5%~12%女性患者可有卵巢性索瘤,患睾丸细胞肿瘤者伴女性化,女孩还可患双侧乳腺癌。
本症大多数在儿童或青年时期发病,亦可在老年才被发现。男、女发病率相似。
对患者及其可能受影响的家族成员可做结肠镜、上胃肠道和肠系X线检查,对女孩做盆腔超声检查,男孩应仔细检查睾丸。
2.青少年息肉病家族性青少年息肉,全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即家族性青少年大肠息肉病、家族性青少年胃息肉病和全身性青少年息肉病。
这些息肉病是由正常腺上皮覆盖的错构瘤,多见于儿童和部分成人,可为孤立和多发,随息肉增大,可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和肠套叠。与一般人群相比,家族成员筛检,包括仔细询问病史、结肠镜检查,如检出息肉,应切除送病理检查。
3.Cowden病(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外、中、内胚层来源的多发性错构瘤为特征,有显著的黏膜皮肤病损,如面部毛膜瘤(苔藓样和疣状丘疹)、肢端角化和口腔乳头状瘤。此外,近期50%患者乳房有纤维囊腺病,甚至乳癌。10%~15%患者有甲状腺多发性结节,甚至癌肿。皮肤淋巴瘤、卵巢囊肿、输尿管平滑肌瘤、骨骼异常和胃肠道息肉,息肉可为错构瘤性、青少年性脂肪瘤性或炎症性。胃肠道息肉无癌变危险。
4.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或von Recklinghausen病,包括胃肠道黏膜下神经纤维瘤,可表现为腹痛和出血症状。有报道认为可恶变成神经纤维肉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