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常形态
内镜经过幽门时,有时在胃中形成一个冗长的弯曲,一旦阻力被克服,内镜先沿着十二指肠管腔前进一段距离,然后退出内镜,通过识别半月形结构,即十二指肠上行角,以观察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球部易被识别,稍充气即可见到十二指肠黏膜比胃黏膜色泽略淡,抵近观察可识别绒毛结构;近端因十二指肠扩张致黏膜变薄,细小血管清晰可见。有时内镜先端偶可造成球部黏膜损伤,引起损伤性渗血。熟练者可避免。降部表现为包括许多同心弹簧样环状皱襞的管状结构,应用侧视镜可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该部位可插入导管或特殊器械,行胰胆管逆行造影或治疗。
(二)息肉形态
十二指肠息肉同胃肠道其他部位的息肉一样来源很广,多数来源于腺上皮细胞,故称腺瘤性息肉。这种息肉向腔内突起,伴蒂,有的分叶,多发或单发,直径从数毫米到5cm,表面色泽与周围黏膜相同。另外,十二指肠也是皮肤黏膜黑色素斑——胃肠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综合征)的息肉好发部位,也有属于能分类或不能确定性质的综合征息肉,如Cronkhite-Canada综合征的息肉,以及炎症性息肉等。
十二指肠息肉多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常为单发,可带蒂;也可存在于两个以上的不同部位,除了十二指肠以外,应检查其他部位。十二指肠乳头状腺瘤虽属良性,但可恶变,成为腺癌。乳头状腺瘤多位于十二指肠第3、第4段,腺瘤体积可>2cm。
十二指肠Brunner腺瘤病是十二指肠黏膜下Brunner腺起源的肿瘤。Brunner腺是十二指肠黏膜下碱性黏液腺,见于十二指肠近侧2/3部分,而以球部最常见。当Brunner腺增生可在十二指肠引起息肉样表现,呈孤立性或多发性息肉结节,瘤体不大,单发息肉常位于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息肉也可分布于十二指肠乳头近侧。
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十二指肠壁的层次结构,通常十二指肠球部在声像图上显示为5层结构,从内向外依次为:第1层强回声及第2层弱回声为界面波及混有Brunner腺体的黏膜固有层以外的黏膜部分;第3层为黏膜下层及混有Brunner腺体的黏膜固有层;第4层为固有肌层;第5层为浆膜层及界面波。由于Brunner腺体的存在,在临床实际检查中十二指肠球部壁的五层结构往往不易清晰的显示出来,其中第1~3层多表现为一层强回声带。正是由于超声内镜能对十二指肠准确分层,因此,根据隆起物与十二指肠壁的关系很容易将黏膜下肿瘤或源于黏膜的息肉与十二指肠壁的外压性隆起做出鉴别。
十二指肠息肉大多是腺瘤性,也可是增生性或炎性。声像图表现为起源于黏膜层的低回声病灶,突向腔内,无包膜。
Brunner腺增生性息肉样变:声像图显示为起源于第1~3层的囊性病变,囊壁厚而不规则,这是Brunner腺体能分泌较多量的粘液,而腺体增生,使分泌导管阻塞,而形成囊性实性病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