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原位杂交组化(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简称原位杂交,属于分子杂交的一种,是一种应用标记探针与组织细胞中的待测核酸杂交。再应用标记物相关的检测系统,在核酸原有的位置将其显示出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原位杂交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温度和离子浓度下,使具有特异序列的单链探针通过碱基互补规则与组织、细胞内待测的核酸复性结合而使得组织、细胞中的特异性核酸得到定位,并通过探针上所标记的检测系统将其在核酸的原有位置上显示出来。这里主要介绍培养细胞的原位杂交技术,用该方法检测整合素链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
(二)实验试剂
1.2.5ml/L的醋酸——2.5ml/L醋酸酐
三乙醇胺 13.2ml
氯化钠 5g
浓盐酸 4ml
醋酸酐(用前加)2.5ml。
2.20×SSC(pH7.0)
氯化钠 175.3g
枸橼酸钠 88.2g
双蒸水(ddH2O)定容至1L。
3.100×Denhardt’s液
聚蔗糖(Ficoll) 1g
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 1g
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 1g
ddH2O定容至50ml。
4.杂交液(50ml)
100%去离子甲酰胺 25ml 50%
100%葡聚糖硫酸脂 5mg 10%
100×Denhard’s 0.5ml 1mmol/L
Mtris-HCl(pH8.0) 0.5ml 10mmol/L
5mNaCl 3ml 0.3mmol/L
0.5mEDTA(pH8.0) 0.1ml 1mmol/L
10mg/ml变性鱼精DNA 0.5ml 100μg/ml
ddH2O定容至25ml。
5.0.1m甘氨酸/PBS
甘氨酸 7.5g
Na2HPO4 30.8g
NaH2PO4 2.8g
NaCl 8.5g
溶于800mlddH2O,定容至1000ml,高压,室温储存。
6.TSM1(1000ml)
1mTris-HCl(pH8.0) 100ml
5mNaC 20ml
1mmgCl2 10ml
ddH2O定容至1000ml。
7.TSM2(1000ml)
1mTris-HCl(pH8.0) 100ml
5mNaC 20ml
1mmgC 250ml
ddH2O定容至1000ml。
8.抗体稀释液(100ml)
BSA 1.0g
TrisX-100 0.4ml
叠氮钠 0.4g
0.05mol/LPBS(pH7.2)调至100ml。
9.0.05mol/LPBS(pH7.2)1000ml
Na2HPO4 15.4g
NaH2PO4 1.4g
NaC 4.25g
10.去内源性酶液(40ml)
10%甲醛 4.0ml
冰醋酸 10.0ml
加0.05mol/LPBS至40ml。
11.0.4%Triton-X100。
(三)实验流程
1.4%多聚甲醛/PBS,室温下固定15min。
2.PBS洗涤细胞10min×3。
3.用0.2%Triton-x/PBS透化细胞室温5min。
4.PBS洗涤细胞10min×3。
5.2×SSC洗10min×2。
6.1×SSC洗5min×2。
7.预杂交,不含探针杂交液杂交1h,42℃。
8.加2×SSC液体入细胞中,将盖玻片揭下。
9.2×SSC洗20min×2。
10.加含探针杂交液(2ng/μl),杂交过夜。42℃。
11.加2×SSC液体,将盖玻片慢慢揭下,轻轻摇动。
12.2×SSC洗轻摇,30min×2,37℃。
13.1×SSC洗,15min×2室温。
14.0.5×SSC洗,15min室温。
15.TSM1平衡1~2min。
16.加入抗探针的碱性磷酸酶复合物37℃30min。
17.TSM1室温洗15min×2。
18.TSM2室温平衡1~2min。
19.NBT发色,观察,蓝色为阳性信号。
20.TSM1室温洗1min封片。
21.镜检。
(四)典型图例
见图1-17。
(五)注意事项
1.从组织中提取的探针必须特异。
2.为有效防止外源性RNA酶的污染,显微载玻片,盖玻片和培养皿分别参考有关要求作浸泡、清洗,干燥和用铝箔纸包裹后烘烤灭RNA酶处理。
图1-17 细胞原位杂交检测ILK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200)
3.采用冻存管包装的试剂,请在开盖前稍加离心,以免试剂损失。
4.增效液含有低毒性试剂,请小心操作!
5.按顺序混合配制,避光,配制后应现用。
6.严禁让切片在杂交和染色过程中出现干涸现象。
7.杂交液用量务必与盖玻片规格匹配,否则将容易出现非特异背景。
8.如果间质细胞出现非特异着色,很可能是杂交后操作过程中出现干片或杂交后冲洗不充分所引起。
[1]洪权,冯哲,陈香美,等.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中整合素连激酶表达及其与衰老的相关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293-29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